第15章

户部侍郎倒台后,朝堂上像是被清扫过的庭院,再无人敢对李砚的推广工作指手画脚。那些曾经观望、质疑的声音,如同被风吹散的烟雾,消失得无影无踪。工部尚书周显的态度更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仅全力配合李砚的各项工作,还时常在朝堂上为他美言几句,将他夸赞为 “国之栋梁”。一时间,李砚成了京城炙手可热的人物,不少官员都想与他结交,府门前每日车水马龙,送来的名帖能堆成小山。

但李砚并未被眼前的繁华冲昏头脑,他深知繁花之下可能隐藏着暗流。他依旧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水泥和抽水机的推广中。他亲自到各地巡查,无论是泥泞的乡村小路,还是繁忙的施工现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每到一处,他都会仔细询问工程进展,解决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顺利进行。有一次,在南方的一个州县,当地官员为了节省成本,偷工减料,用劣质材料混合水泥,导致新修的桥梁出现裂缝。李砚得知后,立刻赶到当地,严厉斥责了那名官员,并亲自监督,将不合格的桥梁拆除重建,重新选用优质材料,确保了桥梁的质量。

翠儿也渐渐适应了京城的生活。她不再像刚来时那样拘谨,像只受惊的小兔子,而是变得开朗了许多。每天除了打理李砚的起居,将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还跟着苏清月留下的女先生学习识字、算数。女先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妇人,性情温和,教学耐心。翠儿学得很认真,常常学到深夜,桌上的油灯燃了一盏又一盏。她的进步飞快,从最初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到后来已经能读懂简单的书信,有时还能帮李砚处理一些简单的公文,比如登记工匠的出勤情况,核算一些小额的账目。

“李大哥,你看我写的字怎么样?” 翠儿拿着一张刚写好的字,兴冲冲地跑到李砚面前,脸上带着期待的神情。

李砚放下手中的公文,接过纸。上面写着 “国泰民安” 四个大字,墨色均匀,虽然笔画还有些稚嫩,略显生硬,但结构工整,已经有了几分模样。“写得真好,翠儿越来越厉害了。” 李砚笑着夸奖道,眼神里满是欣慰。

翠儿的脸瞬间红了,像熟透的苹果,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小声说:“还是女先生教得好。”

看着翠儿开心的样子,李砚的心里也暖暖的,像是被温水浸泡着。他知道,翠儿一直在努力跟上他的脚步,这份心意让他十分感动。

这天,李砚正在书房处理公文,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忽然,家丁递来了苏清月的来信。信封上的字迹清秀有力,是苏清月特有的风格。李砚连忙拆开,信中说,她在州府的推广工作进展顺利,抽水机和水泥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有了抽水机,原本干旱的农田变成了良田,今年的收成预计能翻一番;用水泥修建的桥梁坚固耐用,解决了百姓过河难的问题。她还说已经说服了州府官员,准备在全州范围内推广,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太好了!” 李砚高兴地说,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苏清月的成功,让他更加坚定了推广这些发明的决心,也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他立刻铺开信纸,给苏清月回信。信中,他对她表示热烈的祝贺,详细告诉她京城的情况,比如水泥官道已经修到了北方的重镇,抽水机在京畿之地的推广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他还在信中提到,皇上有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水泥和抽水机,让她做好准备,随时可能会有新的任务。

写完信,李砚把它交给信使,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相信,在他和苏清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让这些发明造福更多的百姓,让大夏朝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日子一天天过去,如同指间的流沙。李砚的事业蒸蒸日上,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根基越来越稳固。水泥铺设的官道已经延伸到了全国各地,像一条条巨龙,大大缩短了各地的距离,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商业的发展;抽水机也在广袤的农田里发挥着作用,让粮食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百姓们再也不用为温饱发愁。皇上对李砚的工作非常满意,再次下旨嘉奖,封他为工部侍郎,官阶又升了一级。

李砚成了朝廷的重臣,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依旧保持着简朴的生活,身上的官服虽然整洁,却已经洗得有些发白。他经常深入民间,穿着便服,和百姓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疾苦。看到有些地方的孩子因为家里贫穷而无法上学,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在各地修建学校,聘请先生,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看到有些百姓因为没钱治病而延误病情,他又修建了医院,请来郎中,为百姓们免费诊治。

翠儿一直陪伴在李砚身边,像一朵默默绽放的兰花,默默地支持着他的事业。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李砚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如同陈年的佳酿,愈发醇厚。彼此之间已经有了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意。李砚疲惫时,翠儿会端来一杯热茶;翠儿遇到难题时,李砚会耐心地为她解答。

这天,李砚下朝回来,夕阳的余晖像一层金色的薄纱,笼罩着整个庭院。他看到翠儿正在院子里赏花,院子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花,有牡丹、月季、菊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夕阳的余晖洒在她的身上,让她看起来格外美丽,像一幅动人的画卷。

李砚走上前,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感受着她发丝的柔软。“翠儿,我们成亲吧。”

翠儿的身体一僵,像是被施了定身咒,随即慢慢放松下来,心跳得像擂鼓一样。她转过身,看着李砚,眼里闪烁着泪光,带着一丝不敢置信:“李大哥,你说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 李砚认真地说,眼神无比坚定,“我已经奏请皇上,皇上已经恩准了。等忙完这阵子,我们就举行婚礼,给你一个风风光光的仪式。”

翠儿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她扑进李砚的怀里,紧紧地抱着他,感受着他温暖的怀抱。

就在这时,苏清月忽然从外面走了进来,手里还提着一个包袱。她看着紧紧相拥的两人,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恭喜你们。”

李砚和翠儿连忙分开,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着苏清月,脸上都泛起了红晕。

“清月,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李砚问道,语气里带着惊喜。

“刚到京城,就听说了好消息,特意过来道贺。” 苏清月笑着说,“皇上让我回来协助你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水泥和抽水机,以后我们又可以一起工作了。”

“太好了!” 李砚高兴地说,“有你帮忙,我就放心了。”

翠儿也连忙说:“清月姐姐,快进屋坐,我去给你泡茶。” 她说着,便转身快步走向厨房,掩饰自己的羞涩。

苏清月点了点头,跟着李砚走进屋里。屋里的陈设简单却温馨,桌椅擦得一尘不染,墙上挂着几幅字画,都是李砚自己画的工程图纸。三人坐在一起,聊起了未来的计划,从全国的水泥官道规划,到抽水机的改进,再到如何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气氛温馨而和谐。

李砚看着身边的两个女子,心里充满了感激。他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她们的支持和帮助。在这个陌生的时代,她们就是他最亲的人,是他温暖的港湾。

婚礼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李砚奏请皇上后,皇上不仅恩准,还亲自为他们赐婚,赏赐了许多珍贵的物品,有精美的绸缎、璀璨的珠宝,还有一对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玉如意。皇上还派来了钦差主持婚礼,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荣耀。

婚礼定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天空湛蓝如洗,飘着几朵白云。李砚的府邸张灯结彩,红色的灯笼挂满了屋檐,红色的绸缎缠绕着廊柱,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府门前,前来祝贺的官员和百姓络绎不绝,队伍排出去很远。官员们穿着整齐的官服,带着厚重的贺礼;百姓们则带着自家做的糕点、水果,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翠儿的闺房被布置得格外喜庆,红色的被褥,红色的帐幔,桌上摆放着铜镜、梳子等嫁妆,都是李砚精心准备的。翠儿穿着漂亮的婚纱,婚纱是用上等的红绸缝制的,上面绣着龙凤呈祥的图案,针脚细密,栩栩如生。她坐在镜子前,女先生正在为她梳妆,将她的头发挽成一个精致的发髻,插上金钗、珠花。镜子里的翠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李砚穿着崭新的官服,官服是石青色的,上面绣着精致的花纹,腰间悬挂着金鱼袋,显得格外精神。他走到翠儿的闺房门口,轻轻推开房门。看到翠儿的那一刻,他不由得愣了一下,眼前的翠儿美丽动人,让他心动不已。

他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微微有些颤抖,带着一丝紧张。“翠儿,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翠儿点了点头,眼里闪烁着幸福的泪光:“嗯,李大哥,我会一直陪着你,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

外面传来了鞭炮声和鼓乐声,婚礼仪式即将开始。李砚牵着翠儿的手,缓缓走出闺房。院子里,宾客们纷纷起身,向他们道贺。钦差站在正厅的中央,神情庄重。

婚礼仪式按照传统的礼节进行。首先是拜天地,李砚和翠儿并肩站在一起,对着天地的方向深深鞠躬,祈求上天保佑他们夫妻和睦,白头偕老。然后是拜高堂,虽然翠儿的父母不在京城,但他特意在正厅摆放了父母的牌位,两人对着牌位鞠躬,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思念。最后是夫妻对拜,李砚和翠儿互相鞠躬,眼神交汇的那一刻,充满了浓浓的情意。

仪式结束后,便是喜宴。院子里摆满了桌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有红烧肘子、清蒸鱼、糖醋排骨等,香气扑鼻。宾客们觥筹交错,互相敬酒,说着吉祥话。李砚穿着官服,和翠儿一起向宾客们敬酒,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苏清月站在人群中,看着幸福的两人,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她端起酒杯,默默地为他们祝福。她知道,李砚和翠儿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她会默默地祝福他们,和他们一起,为大夏朝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喜宴一直持续到傍晚,宾客们才渐渐散去,带着满满的喜悦和醉意。府邸里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李砚和翠儿。两人坐在新房里,红烛摇曳,映照着彼此的脸庞。

“翠儿,委屈你了,婚礼这么忙乱,不知道你累不累。” 李砚关切地说。

翠儿摇了摇头,脸上带着羞涩的笑容:“不累,今天我很开心。” 她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递给李砚,“这是我给你做的,希望你能喜欢。”

李砚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用丝线绣的荷包,上面绣着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栩栩如生。“真好看,我很喜欢。” 李砚把荷包系在腰间,紧紧地握住翠儿的手。

婚后,李砚和翠儿的生活幸福而美满,像一首悠扬的乐曲。李砚依旧忙于推广水泥和抽水机的工作,经常出差在外,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给翠儿写信,告诉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工作进展。翠儿则在家里操持家务,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还跟着女先生继续学习,知识越来越丰富,偶尔也会去作坊帮忙,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有时还能给李砚带来启发。

苏清月也经常来家里做客,三人一起讨论工作,一起吃饭聊天,相处得十分融洽。有时,他们会一起去郊外散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有时,他们会围坐在火炉旁,听李砚讲一些未来的设想,比如如何改进交通工具,如何提高粮食的产量。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水泥和抽水机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大夏朝的面貌焕然一新。官道四通八达,商业繁荣;农田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李砚的名字,也被百姓们永远铭记在心,成为了一代传奇。而他和翠儿的爱情,也如同他们推广的水泥一样,坚固而持久,成为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