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紫金山的雨雾与星图玉佩
2025年惊蛰的南京,雨雾像被揉碎的云絮,把整座城市裹在一片温润的灰蓝色里。紫金山的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天文台的白色观测穹顶像一颗半露的珍珠,嵌在黛色的山腰间。
十岁的陈默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包,站在天文台大门外的石阶上。包里装着半块没吃完的梅花糕——是早晨在科巷买的,豆沙馅还沾着糖霜——还有一本翻得卷边的《南京天文史话》,书页间夹着父亲留下的旧书签,上面画着简易的北斗七星。
“小陈默,今天怎么没带望远镜?”门卫李师傅熟稔地递过门禁卡,“张教授一早就念叨你,说狮子座流星雨今晚可能有爆发,就是这天气……”他抬头看了眼漫天雨丝,无奈地摇了摇头。
陈默接过卡,小声说了句“谢谢李叔”。他的声音很轻,像雨打在梧桐叶上的声响。自从去年父母在南京大学量子物理实验室“失踪”后,他就变得愈发沉默,只有在天文台,指尖触到冰冷的观测设备时,心里才会踏实些——父亲曾说,这里的每一台仪器,都能“听见星星的声音”。
观测大厅里,直径两米的反射式望远镜正对着东南方的夜空,镜筒上凝结的水珠顺着金属纹路往下淌,在地面积成小小的水洼。张教授趴在控制台前,头发花白得像蒙了层霜,老花镜滑到鼻尖,正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地磁数据。
“来了?”张教授头也没抬,伸手从抽屉里摸出一副3D观测眼镜,“戴上试试,昨晚刚更新的星图系统,能实时标注陨石轨迹。”
陈默接过眼镜,冰凉的塑料框贴着脸颊。他习惯性地摸了摸胸前的玉佩——那是上个月在后宰门旧货市场的一个老摊位上捡到的,青白色的玉料上刻着模糊的星象图,边缘有一道细微的裂痕,像是被人刻意敲过。当时摊主说这是“老南京的玩意儿,埋在明城墙根下几十年了”,他鬼使神差地用攒了半个月的零花钱买了下来,戴上后总觉得指尖会有微弱的麻意。
“张爷爷,地磁数据不对。”陈默突然开口。屏幕上的曲线像疯长的藤蔓,数值从正常的15nT一路飙升到78nT,红色警报灯开始闪烁,发出“滴滴”的刺耳声响。
张教授猛地直起身,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怎么回事?昨晚还好好的……”他话音未落,观测大厅的灯突然灭了,只有控制台的应急灯发出微弱的绿光。
黑暗中,陈默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摘下3D眼镜,眼前的景象让他呼吸一滞——原本漆黑的夜空,此刻竟布满了无数发光的粒子,蓝色的光点像被风吹动的萤火虫,在雨幕中穿梭、汇聚,最后拧成一个旋转的漩涡。漩涡中心,一台青铜色的古老仪器缓缓浮现,底座刻着“水运浑天仪”四个篆字,铜制的龙形支架上,二十八星宿的刻度正随着漩涡转动,与他胸前玉佩上的星图完美重合。
“张爷爷,望远镜在动!”陈默的声音发颤。他看到那台价值千万的反射式望远镜,竟违背了物理定律,镜筒缓缓转向东南方,正对上明孝陵的方向。雨水中的量子光点顺着镜筒爬动,在地面织成一道光带,像一条通往远方的蓝色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