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教授踉跄着扶住控制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屏幕上的地磁监测APP显示:明孝陵宝城区域磁场强度已突破83nT,是正常数值的五倍多。更诡异的是,他打开的卫星云图上,紫金山的位置竟出现了一个直径三公里的黑色空洞,周围的云层像被吸进黑洞似的,飞速往空洞里涌。
“孩子,快握住我的手!”张教授突然扯断脖子上的领带,露出锁骨处贴着的黑色条形码——那是天文台工作人员的量子身份标识。他一把抓住陈默的手腕,掌心的温度透过布料传来。
陈默感到胸前的玉佩突然发烫,一股电流顺着手臂窜进身体,与张教授掌心的条形码产生了共鸣。他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像被水稀释的墨汁,周围的观测设备也跟着虚化,只剩下那些蓝色的量子光点在眼前闪烁。
意识消散前的最后一秒,陈默透过模糊的视线,看到天文台广场上的浑天仪模型正在缓慢转动。青铜制的刻度盘与空中的量子漩涡同步旋转,雨丝落在模型上,竟没有溅起水花,而是直接融入了青铜表面,化作一道细小的光流。
第二章 地下龙脉监测站与青瓷羽人
当陈默再次睁开眼睛时,首先闻到的是一股潮湿的泥土气息,混着淡淡的青铜锈味。他躺在冰凉的石台上,头顶是纵横交错的青铜管道,管道壁上镶嵌着发光的云母石,暖黄色的光把整个空间照得通透。
这是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四周的墙壁是用南京特有的青灰色城砖砌成的,砖缝里长着浅绿色的苔藓,指尖一碰,苔藓竟发出微弱的蓝光。正前方的中央,立着一个高约三米的玻璃展柜,里面躺着一件青绿色的瓷器——盘口、长颈、鼓腹,壶身上画着几个持节的羽人,褐色的釉彩在云母石的光照下,竟像是在缓慢流动。
“这是……六朝博物馆的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陈默猛地坐起身。去年学校组织去六朝博物馆参观时,他在这件镇馆之宝前站了很久,讲解员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釉下彩瓷器,比唐代的釉下彩早了近五百年。
“欢迎来到金陵龙脉监测站,编号0714观测者。”一个冰冷的机械女声突然响起,声音从四面八方的青铜管道里传来,带着金属的共鸣。
陈默循声望去,展柜下方的地面缓缓裂开,一个银色的金属平台升了上来,上面放着一个巴掌大的显示屏。屏幕亮起,张教授的全息投影出现在上面——老人的头发比刚才更乱了,眼镜片上沾着水珠,背后的背景还是天文台的控制台,只是警报灯已经熄灭。
“小陈默,别怕。”张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这里是南京地下的量子网络核心站,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你父亲牵头设计。整个南京城的每一块明城墙砖、每一条秦淮河支流、每一座古代建筑的地基,都是这个量子网络的节点。”
“我爸爸?”陈默攥紧了胸前的玉佩,玉料的温度比刚才更高了,“他不是失踪了吗?”
“他没有失踪,只是‘进入’了量子网络。”张教授叹了口气,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敲击了几下,显示屏上出现了一张南京地图。地图上布满了红色的光点,像撒了一把红豆,“你手里的玉佩,是开启量子网络的密钥。去年你父亲把它藏在后宰门,就是为了等你找到它——只有你们陈家的血脉,才能激活玉佩里的量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