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7 年的新海市,是“熵值稳定区”最典型的范本。这座悬浮于旧大陆板块裂缝之上的科技都市,被三层嵌套的“以太抑制场”严密包裹——从高空俯瞰,淡蓝色的能量膜如同凝固的肥皂泡,将 2300 万居民与外界的“不稳定因素”彻底隔绝。摩天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永恒的人造天光,街道上流动的磁悬浮车流无声滑过,空气中弥漫着臭氧与神经舒缓剂混合的气味。在这里,自然维度能量被定义为“熵增污染源”,每台公共终端都循环播放着市政厅的标语:“稳定即安全,可控即自由”。
林默的工位藏在“中央能量监测中心”地下三层的数据归档区。这个被同事戏称为“坟墓”的空间,终年亮着冷白色的应急灯,服务器的嗡鸣像某种巨型昆虫的呼吸。作为三级数据员,他的工作是整理近百年来的能量异常报告——那些被系统判定为“噪音”的波动记录,在经过人工复核后,将被压缩成量子存储体,永久封存。
“林默,37 区的异常数据又堆成山了。” 主管张诚的全息投影突然出现在工作台上方,机械义眼闪烁着不耐烦的红光,“昨天的报告为什么标了‘待验证’?系统判定的‘环境干扰’需要你质疑?”
林默推了推鼻梁上磨损的光学眼镜,屏幕上正跳动着一组诡异的波形——那是三天前考古挖掘现场传回的能量读数,在常规频谱之外,有一道微弱却持续的脉冲,像某种心跳。“张主管,这个频率不在已知的干扰源数据库里,而且它的衰减曲线……”
“够了。” 张诚的投影突然闪烁了一下,抑制场的能量波动让影像出现短暂的叠影,“记住你的权限,三级数据员只需要执行‘归档’,不是‘分析’。下周的晋升评审,我不希望看到‘态度问题’的评价。”
投影消失后,林默盯着屏幕上的脉冲发呆。三年前,他正是因为在毕业论文中提出“抑制场可能导致维度屏障变薄”,被剥夺了进入核心实验室的资格。如今这份质疑被压缩成工位抽屉里的一叠泛黄纸稿,而他每天面对的,是无数被刻意忽略的“异常”。
考古事故:裂痕在午夜绽放
事故发生在第七考古区——那个位于城市边缘、正在挖掘“前灾变时代遗迹”的深坑。林默是在凌晨 2 点 17 分收到警报的,当时他正对着 37 区的数据发呆,整个归档区的警报灯突然变成刺目的红色。
异常警报日志
时间:2077 年 11 月 19 日 02:17:34
地点:第七考古区 4 号坑(坐标 X-734,Y-219)
事件:局部抑制场强度骤降 87%,伴随未知能量辐射峰值
初步判定:考古设备故障导致的能量泄漏
后续处理:区域封锁,所有现场人员强制隔离
系统自动生成的报告简洁得近乎冷漠,但林默的指尖却在微微颤抖——他调出实时监控画面,看到的景象让血液几乎凝固:考古坑中央,那具刚出土的、刻满螺旋纹路的黑色石碑正在发光。幽紫色的光芒穿透了石碑表面的裂纹,在坑底形成旋转的光环,而原本覆盖区域的抑制场能量膜,正像被烟头烫穿的塑料纸般融化、卷曲。
“紧急通知,第七考古区发生‘D 级能量泄漏’,所有非必要人员立即撤离……” 公共广播系统的声音带着罕见的颤抖。林默顾不上主管的警告,抓起桌上的应急通讯器冲向电梯。他必须去现场,不是为了职责,而是因为屏幕上那道旋转的光环——它的频率,与三年前他论文中模拟的“维度裂隙共振频率”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