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苏韵二话不说,从她巨大的名牌包里掏出专业的白手套戴上,又拿出一个高倍放大镜和一个便携式小电子秤。

她先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银元,对着光,用放大镜仔细看正反两面,又掂量了一下,最后放在电子秤上。

“重量26.8克……符合标准。”她喃喃自语,又换了一块,“边齿清晰,包浆自然……这龙鳞,这发丝……开门老货!”

她一块接一块地检查,动作飞快又专业。

“童瑶!”她猛地抬头看我,眼睛亮得惊人,“这些都是真的!品相非常好!绝大部分都是三年袁大头,还有几枚是八年和九年的!值钱了!”

“值……值多少?”我声音发颤。

“具体要看鉴定评级,但按目前市场价,最普通的三年袁大头,品相好的也能卖到一千二到一千五左右!你这批保存得这么好,又是成批出,价格还能往上走!最保守估计……”她飞快地心算了一下,“至少这个数!”

她伸出了五根手指。

“五万?”我心跳加速。

“呸!”苏韵白了我一眼,“五十万!保守估计!”

“五十……万?”我腿一软,差点瘫地上。

五十万!对我这种月入三千还要吃泡面的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这还不算这个罐子!”苏韵放下银元,又小心翼翼地捧起那个灰扑扑的陶罐。

她用放大镜仔细看罐子的胎体、釉面、底部。

“这罐子……有点意思。”她眉头微皱,“看着是民窑的东西,但年份可能不浅,做工也还行。不过具体价值还得请我家老爷子看看。但就冲它能装这么多保存完好的银元,也是个添头。”

她放下罐子,一把抓住我的胳膊:“走!跟我回城里!去我家铺子!彻底鉴定!安全!”

苏韵家的“宝韵典当行”在市中心古玩街,门脸不大,但据说在这一行信誉极好。

我们到的时候,店里只有苏韵的爸爸,苏伯父。他是个清瘦儒雅的中年人,戴着金丝眼镜,穿着唐装,正戴着白手套在柜台里研究一个瓷瓶。

“爸!快!看看童瑶挖到的宝贝!”苏韵风风火火地把我推过去。

苏伯父抬起头,看到苏韵和我,以及我们小心翼翼放在红绒布上的那堆银元,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惊讶。

“哦?小童挖到的?”

“苏伯伯好。”我紧张地问好。

“好好。”苏伯父温和地笑了笑,戴上手套,拿起工具,开始仔细鉴定那些银元。他的动作比苏韵更沉稳细致。

足足看了半个多小时,他才放下放大镜,轻轻吐了口气。

“小童啊,你运气不错。这批袁大头,开门货,品相上乘。尤其那几枚八年、九年的,存世量相对少些,价值更高。这一堆,总价值……”他沉吟了一下,“按现在的行情,六十万到七十万之间,问题不大。”

六十万!比苏韵预估的还多!

我感觉自己快飘起来了。

“还有这个罐子。”苏伯父又拿起那个陶罐,仔细端详,甚至用小刷子轻轻刷掉一点浮灰,“嗯……明代晚期的民窑陶罐,装储粮食用的。不算特别贵重,但年份摆在这里,保存也完整,加上跟这批银元一起出土,也算有故事。单独卖的话,市场价大概在五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