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不叫狠。”
“我这叫,正当防卫。”
5
白莲的事情告一段落后,我的大学生活终于恢复了久违的平静。
没有了道德绑架,没有了明枪暗箭,我甚至觉得连食堂的饭都香了许多。
我照常上课,刷题,去图书馆。偶尔和周莉莉去后街吃顿烧烤。
她现在看我的眼神,已经从“室友”,变成了“仰望大佬”。
这天,专业课的老师布置了一个大作业,做一个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的社会调查报告,小组合作,半个月后提交。
这是一个占期末总成绩百分之三十的大作业,没人敢怠慢。
很快,大家就自由组合,分好了小组。
我和周莉莉,还有另外两个平时关系还不错的女生,组成了一个四人小组。
小组刚成立,问题就来了。
“这个报告怎么做啊?一点头绪都没有。”
“要不我们去网上抄一篇吧?改改数据就行。”
“不行不行,老师说了,查重率超过百分之十,直接零分。”
组里的两个女生,一个叫王乐乐,一个叫李静,此刻正对着电脑屏幕发愁。
周莉莉也是一脸茫然,“我最烦写这种东西了,头大。”
我把电脑转向她们,“我做了一个大概的框架和分工,你们看一下。”
屏幕上,是一个清晰的思维导图。
从问卷设计、发放渠道、数据回收,到数据分析、报告撰写、PPT制作,每一步都规划得清清楚楚。
下面,是具体的人员分工。
我负责整体框架、数据分析和最终的报告撰写。
周莉莉负责问卷的美术设计和线上发放。
王乐乐和李静负责线下问卷的发放和数据录入。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哇,姜言,你太牛了!”周莉莉第一个惊呼,“这看起来专业多了!”
王乐乐和李静也连连点头,一脸“抱到大腿”的庆幸。
“没问题吧?”我问。
“没问题没问题!”三人异口同声。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们小组的合作还算顺利。
周莉莉很有美术天分,把调查问卷设计得又好看又有趣。王乐乐和李静也很卖力,跑遍了各个宿舍楼和教学楼,收集了五百多份有效问卷。
我把回收上来的数据导入专业的分析软件,开始建模,跑数据。
然而,就在我即将完成初稿的时候,另一个小组,出幺蛾蛾子了。
那个小组的组长,叫赵宇,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一个典型的“卷王”。
他在班级群里,突然@了我们小组全体成员。
“@姜言@周莉莉@王乐乐@李静,提醒一下各位,我们小组做的也是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为了避免选题重复,希望你们可以更换一下题目。”
他这话说得客客气气,但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傲慢。
周莉莉第一个炸了:“凭什么啊?题目是老师布置的,大家都可以选,又没规定不能重复。他凭什么让我们换?”
王乐乐也附和:“就是啊,我们问卷都发完了,数据都录完了,现在让我们换,不是要我们死吗?”
赵宇很快回复:“先来后到。我们小组在任务发布当天就跟老师报备过选题了。你们没有报备,就应该主动避让。这是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