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976 年的夏天,蝉鸣把黄土坡村的日头叫得愈发毒辣。林晚秋背着半旧的帆布包,跟着最后一批下乡知青踩进村口时,额头上的汗已经把碎花衬衣浸出了深色印子。她望着远处土黄色的窑洞和晒谷场上忙碌的村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 终于不用在家听我妈念叨 “隔壁小芳又考了第一”,这乡下日子,先混着再说。

林晚秋不是主动来下乡的。高考暂停那几年,她在家待得快要发霉,被街道办的阿姨三番五次上门劝说,又听说黄土坡村有片山杏树,秋天能摘野果,才不情不愿地收拾了行李。她性子慢,不爱掺和事儿,最大的爱好就是搬个小板凳蹲在门口,看路过的人家长里短,用她的话说,“人生在世,无非就是看别人演戏,自己当观众,省心。”

知青点设在村东头的三间土窑里,一共住了六个知青。领头的是从北京来的周明远,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戴一副黑框眼镜,说话斯斯文文,一看就是读过不少书的;跟他一起来的还有个叫苏曼丽的姑娘,扎着两条麻花辫,辫梢系着红色的蝴蝶结,据说在城里是文工团的,说话时总爱轻轻晃着脑袋,带着股子娇气;剩下的三个男知青,王建军是部队大院出来的,性子直爽,爱说爱笑;李建国是本地县城的,对农村生活熟门熟路;还有个沉默寡言的叫赵卫东,听说家里成分不好,总是低着头,不太跟人说话。

林晚秋被分到了中间的窑洞,跟苏曼丽住一个屋。她刚把行李放下,苏曼丽就凑过来,上下打量着她:“你就是林晚秋吧?我听周大哥说你是从南方来的,难怪看着这么白净。” 林晚秋笑了笑,没接话,心里却默默给苏曼丽归了类 —— 爱打听事儿,以后得离远点,省得被卷进是非里。

第二天一早,队长张铁柱就把知青们叫到晒谷场,给大家分配任务。“周明远、王建军,你们俩力气大,跟着男人们去地里割麦子;苏曼丽、林晚秋,你们俩去喂猪,顺便把知青点的院子打扫干净;李建国、赵卫东,你们去挑水,把水缸都装满。” 张铁柱嗓门大,说话像打雷,震得林晚秋耳朵嗡嗡响。

喂猪的活儿不算累,就是味儿大。猪圈在知青点后面,有两头黑猪,肥头大耳的,看到人来就哼哼唧唧地凑过来。苏曼丽刚走到猪圈门口,就捂着鼻子后退了两步:“这也太臭了吧,怎么喂啊?” 林晚秋倒是无所谓,挽起袖子,拿起猪食桶就往槽里倒:“忍忍呗,咱们来这儿就是干活的,还能让猪饿着?”

苏曼丽撇了撇嘴,不太情愿地拿起扫帚,却半天没动一下,眼睛一直瞟着不远处地里割麦子的周明远。林晚秋看在眼里,心里暗暗好笑 —— 这才第一天,就有苗头了。

果然,没过几天,知青点里就有了动静。苏曼丽总爱找借口跟周明远说话,要么是 “周大哥,我这道题不会做,你教教我”,要么是 “周大哥,我妈给我寄了点糖,你尝尝”。周明远性子温和,每次都耐心回应,却也没表现出特别的热情。

王建军是个直性子,看在眼里,私下里跟林晚秋嘀咕:“你看苏曼丽那样,明摆着是喜欢周明远呢。不过周明远也是,对谁都客客气气的,也不说清楚。” 林晚秋蹲在院子里摘菜,头也没抬:“人家的事儿,咱们看看就好,别瞎掺和。” 话虽这么说,她的耳朵却竖了起来,生怕错过什么 “精彩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