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AX-7星球的晨昏线总带着一种金属质感的冷。

当淡紫色的晨光刺破大气层,最先苏醒的不是自然生灵,而是赤道附近那片占地千平方公里的“垃圾处理枢纽”

——数百栋银灰色高楼直插天际,外墙是可自清洁的纳米级反光材质,在晨光里泛着冷冽的光;

楼与楼之间用透明的真空管道连接,悬浮胶囊舱在管道里飞速穿梭,留下一道道淡蓝色的残影;

最醒目的是枢纽中心那座“星际螺旋天梯”,钛合金打造的滑梯轨道盘旋上升,外层裹着淡紫色的能量护盾。

它的顶端延伸至大气层外的星际中转站,每隔十分钟就有一束白光闪过,载着地球或其他殖民星的上班族,顺着滑梯轨道“滑”进枢纽底层的接驳舱,整个过程安静得只有能量运行的低鸣。

枢纽之外,AX-7的其余地表全是荒野和野林。

森林和耐旱的“钢针草”顺着地势铺展,叶片泛着浅灰的金属光泽,风一吹就发出细碎的“沙沙”声;

偶尔能看见几座裸露的岩石山,山体上布满天然形成的晶洞,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色的光;

地表没有液态水,只有在晨昏时分,空气中才会凝结出细小的冰晶,落在草叶上,很快又被星球的低重力吹散。

这里没有原生动物,只有人类带来的“清洁虫”——一种通体透明的机械生物,靠分解土壤里的金属碎屑存活,偶尔会在荒野上留下闪烁的轨迹。

巡逻保安老赵背着脉冲步枪,沿着枢纽外围的能量围栏踱步。

他的制服领口别着微型生命探测仪,屏幕上始终显示着“无异常生物信号”,但他还是习惯性地用头盔上的热成像仪扫过荒野

——这是他在AX-7工作的第五年,每天要走四十公里的巡逻线,见惯了枢纽里永不停歇的机器,反而更愿意看荒野上的草叶随风摆动。

他的头盔里还连着星际广播,此刻正循环播放着殖民星联盟的公告:

“T-3星教育枢纽已开启新学期报名,L-8星科技研究突破预期,AX-7星垃圾处理枢纽今日需完成地球第72批废纸降解任务……”

老赵没注意到,三公里外的荒野上,三道身影正趴在钢针草丛里,盯着枢纽的方向。

2

那是陈默带着五岁的儿子陈星和三岁的女儿陈月,他们穿着用荒野兽皮(其实是早期殖民者留下的合成纤维布料)缝制的外套,脸上涂着防止紫外线灼伤的植物汁液,看起来和这片荒野融为一体。

“爸爸,那个转着上去的东西,比我们木屋的烟囱还高!”

儿子陈星扒开草叶,眼睛瞪得溜圆,他的小手紧紧攥着一个用晶洞碎片做的玩具,那是父亲陈默昨天在岩石山找到的。

陈默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便携式探测仪,屏幕上跳动着枢纽外围的能量波动曲线。

“你看这条绿色的线,”他指着屏幕,声音压得极低,“现在数值在80以上,说明探测仪处于全功率运行状态,连一只清洁虫的移动轨迹都能捕捉到。每天早上八点、中午十二点、下午六点是换班时间,数值会降到40,那是这里最安全的时刻。”

陈默又抬手指向星际天梯下方的三个银色接驳舱:“你看舱门旁边的红色指示灯,亮着就代表有人进出,灭了就是处于休眠状态,这时候天梯的能量护盾会减弱,能听到里面传来的机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