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入宫後常食荔枝致积热,玄宗不令服药,而是亲抚《清心咒》。曲调属羽,如泉水淙淙,贵妇听後烦热自消。更教其跳"胡旋舞",通过旋转发汗排毒。太监私语:"贵妃舞一曲,胜服三帖药。"
安史之乱後,玄宗忧思成疾。乐师李龟年奏《雨霖铃》,曲中暗含角调疏肝、徵调宁心之妙。玄宗泪落如雨,郁结随泪而解。後太医院据此创"解郁安神散",将药方融入乐谱,患者边听边服,疗效倍增。
最奇妙的是"药琴":以药木制琴,桐木浸药汁,弦涂药膏。演奏时药香随音韵散发,兼治身心。玄宗晚年常抚此琴,享年七十七岁,远超唐代帝王平均寿命。
宪宗求仙:柳泌的教训
元和年间,唐宪宗李纯痴迷长生术。道士柳泌称天台山有"灵草",可制长生药。宪宗耗巨资建采药院,结果柳泌献上的竟是普通灵芝。
服"仙丹"後,宪宗躁狂易怒,常无故杖杀宦官。太医崔知悌冒死谏言:"陛下非阳虚乃阴虚,丹火伤阴所致。"改投"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山萸肉滋阴,丹皮清虚热,更添竹叶、灯心草清心火。
崔太医更创"以戏代丹"之法:教宪宗观傀儡戏分散心神,练五禽戏疏导气血。又令宫人制"清心香囊":内装菊花、薄荷、淡竹叶,悬于寝殿。三月後,宪宗狂躁渐平,叹曰:"求仙不如求己。"
可惜晚年复用丹药,终因汞中毒暴毙。崔知悌痛撰《谏丹论》,详录宪宗病例,成为唐代批判炼丹术的重要文献。书中呼吁:"养生在调理阴阳,非假外物。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乃真长生道。"
宣宗调息:佛教禅修与养生
唐宣宗李忱曾为僧侣,深谙禅修养生之道。即位後保持"过午不食"的习惯,每日卯时(5-7点)静坐调息,练习"六字诀":呵、呼、呬、嘘、吹、嘻对应心、脾、肺、肝、肾、三焦。
有太医献"十全大补汤",宣宗笑曰:"人身自有大药,何须外求?"指自己额头:"此处谓之上丹田,藏神之所。"示範"叩齿吞津法":晨起叩齿三十六下,待津液满口,分三口咽下,意送丹田。
宣宗尤精"季节调养法":春食荠菜粥舒肝,夏服绿豆汤清心,秋饮梨膏润肺,冬食羊肉煲补肾。更将佛家"慈悲观"融入养生:常言"心慈则气和,气和则血畅"。
晚年患消渴症(糖尿病),拒服金石药,自创"饮食疗法":少食多餐,戒糖限酒,以南瓜、山药为主食。配合"步行禅":每日缓行三千步,观呼吸念脚步。享年五十岁,在晚唐帝王中已属高寿。临终遗诏:"养生之道,在淡泊宁静,非金丹玉液也。"
德宗食治:《食疗本草》的诞生
唐德宗李适经历战乱,深知民间疾苦,特别重视食疗养生。下旨令太医署编撰《食疗本草》,收集药食同源之物。御医孟诜主纂,首倡"以食代药"理念。
德宗常患腹泻,孟诜不開药方,而是献"姜茶粥":生姜温中,茶叶止泻,粳米养胃。更教"摩腹法":掌心搓热,顺时针揉腹百次。三日後痼疾得愈。德宗大喜,将此法载入《食医心鉴》。
最妙的是"节气药膳"。立春食春饼卷辛嫩蔬菜以发陈,夏至食面条配蒜泥以解毒,立秋食梨膏润燥,冬至食饺子养阳。德宗亲自为药膳题名:"乾坤如意卷"、"阴阳调和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