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德宗体胖气喘,孟创"轻身方":以冬瓜代餐利水,山楂消脂,普洱茶去腻。配合"导引术":每日做"挽弓射雕式"扩展胸肺。半年减重二十斤,气喘自平。德宗叹:"美食亦可养生,在乎搭配得宜耳。"
《食疗本草》後传至日本、朝鲜,成为东方营养学奠基之作。其中"药膳四季歌"至今流传:"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五谷为养五菜充,食疗胜药保长生。"
顺宗灸法:艾灸温养的智慧
唐顺宗李诵体弱多病,尤畏针石。御医王焘推荐灸法,顺宗初疑:"艾烟熏燎,岂是帝王所为?"王焘巧答:"太阳普照,艾灸温养,皆天地阳气也。"
先在顺宗足三里施灸:"此穴乃长寿穴,灸之补中益气。"顺宗觉热流循经上行,浑身舒泰。遂每日灸不同穴位:关元穴培元固本,命门穴温补肾阳,大椎穴疏通督脉。
王焘更创"君臣灸法":主穴为君,配穴为臣,如灸关元配三阴交,灸大椎配曲池。顺宗冬季不再畏寒,甚至减穿裘袍。尝笑曰:"朕有三阳开泰——太阳、艾阳、心阳。"
晚年患痿症(肌无力),王焘用"隔药灸":以附子饼垫艾炷,灸肾俞穴;以姜片垫艾炷,灸足三里。配合服用"补阳还五汤",逐渐恢复行走。顺宗命绘《灸穴图》颁行天下,使百姓"家有艾绒,病不求医"。
王焘据此撰《外台秘要》,其中灸法四十卷,详述各种隔物灸:盐灸、蒜灸、豆灸等。顺宗亲题:"艾火传薪,寿康永续。"艾灸疗法由此在唐代达到高峰,东传日本後发展成为"灸治术"。
文宗导引:八段锦的宫廷演变
唐文宗李昂雅好养生,尤喜导引术。命太医整理历代导引法,创"皇室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文宗每日五更练习,发现"摇头摆尾"式最能缓解批阅奏折的肩颈酸痛。"双手托天"则改善了他的消化不良。还将动作与呼吸结合:上吸下呼,开吸合呼,形成"导引吐纳法"。
有太医献"金石散",文宗拒之:"导引使气血流通,何须外物?"更将八段锦传授后宫,嫔妃们练习後不再依赖脂粉,自然面色红润。宰相李训见而效仿,治好了多年的失眠。
文宗还命画师将动作绘成《导引图》,刻石立于太液池畔。宫女太监早晚习练,竟成宫廷一景。安史之乱後,此术流传民间,简化爲"百姓八段锦",至今仍是重要养生功法。
僖宗避疫:乱世中的养生智慧
广明年间,黄巢起义,唐僖宗李儇逃亡蜀地。沿途瘟疫横行,随行人员多病倒。僖宗忆及太宗旧事,令采苍术、艾叶熏车驾,以丝绸制面罩,浸药汁後佩戴。
御医发现蜀地多湿瘴,改"辟瘟方":加入本地特产花椒、姜黄。更创"移动药浴法":以大锅熬药,将士轮流熏蒸。僖宗亲自示范:"朕与将士同浴,以示阴阳调和。"
最困难时药材匮乏,僖宗用"食疗代药":以葱白代麻黄发汗,以萝卜籽代莱菔子化痰,以山楂代神曲消食。甚至发明"战地急救术":用烧红的刀片止血(相当于灼灸),以竹筒拔毒(原始拔罐)。
在成都暂驻时,僖宗命整理《避疫手册》,记载:"疫气多从口鼻入,需掩口鼻;病从心生,需定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