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看越心凉。按照这个模型,“初心”现在做的很多事,恐怕得分都会很低。
难道我真的错了?秦屿才是对的?
这时,手机亮了,是一条微信好友申请。备注:秦屿。
我的心猛地一跳!他加我微信?!
通过后,对方一言不发,直接甩过来一个PDF文件。正是那个公益评估模型的详细说明。
紧接着,发来一条言简意赅的文字:“一周时间,熟悉。下周汇报用。”
我盯着那行字,仿佛能透过屏幕看到他那张没什么表情的脸。
一种极强的、想要证明什么的冲动攫住了我。
好。你要数据。我给你数据。
但不是用你的模型!
接下来的一周,我像上了发条一样。
我继续忙着项目的所有琐事,但同时,我开始用我自己的方式“收集数据”。
我记录了每一位来上课老人的年龄、基础、学习进度。 我设计了一套简单的课前课后小测试,量化他们对几个核心功能(如微信视频、扫码支付、线上挂号)的操作熟练度。 我甚至鼓起勇气,请老人们用“很简单、一般、有点难、还是不会”这样的选项,来反馈每次课程的感受。 我还偷偷记录下那些温馨的瞬间:王奶奶和孙子视频的截图(征得同意),李爷爷成功挂到号的手机界面截图……
没有复杂的算法,只有最笨拙的统计和最原始的记录。
同时,我疯狂查阅各种社会心理学、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