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 林舟从工具箱里拿出个小盒子,"我按照苏联图纸上的工艺,给你做了个小东西。" 里面是枚轴承形状的书签,滚珠部分用的是厂里生产的第一套合格轴承钢。
苏婉接书签时,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两人都像触电般缩回。李师傅在一旁打趣:"我说你们俩,图纸都能看懂,怎么这点心思就藏不住呢?"
车间里爆发出哄笑声,林舟挠挠头正要说话,突然听见外面传来鞭炮声。跑出去一看,原来是市领导带着记者来慰问,大红的 "技术兴厂示范单位" 牌匾格外醒目。
记者们的闪光灯不停闪烁,林舟却把老工人们推到前面:"要说功劳,这些老师傅才是真正的功臣。他们守护了三十年的技术,今天终于能发扬光大。"
采访结束后,林舟独自来到车间角落,对着赵师傅的遗像深深鞠躬。相框旁边摆着那个铁盒,里面现在装满了新的图纸和技术笔记。他仿佛听见老人的声音在说:"好工匠要像轴承一样,既能承重,又会转动。"
夕阳透过高大的窗户,给机器镀上一层金色。林舟戴上安全帽,走向那片轰鸣的钢铁丛林。他知道,真正的传承不仅是守护过去的技术,更是用创新精神让经典焕发新生。就像经过淬火的钢材,只有承受住高温的考验,才能变得更加坚韧。
在这个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大地的年代,无数像林舟这样的年轻人,正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时代的轴承上刻下属于中国工匠的印记。而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技术遗产,终将在岁月的打磨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第五章 雪夜的考验
西伯利亚的寒流裹着暴雪席卷而来时,红旗机械厂的车间里却热气腾腾。林舟正盯着游标卡尺上的数字,眉头拧成疙瘩 —— 苏联乌拉尔机械厂派来的技术专家安德烈,刚在检测报告上画了个刺眼的红叉。
“林厂长,你们的轴承径向跳动误差超过 0.02 毫米,不符合我们的出口标准。” 安德烈操着生硬的中文,手指重重敲在报告上,“这种精度,在西伯利亚的冻土里用不了三个月就会卡死。”
车间外的雪越下越大,风卷着雪沫子打在窗户上,发出沙沙的声响。老工人们围在旁边,脸上满是焦急。李师傅攥着扳手嘟囔:“咱们用老办法磨了三天,怎么还不达标?” 林舟没说话,拿起安德烈带来的苏联产轴承,对着灯光观察 —— 轴承内圈的滚道光滑如镜,而自己厂里生产的样品,在强光下能看到细微的纹路。
“是研磨膏的问题。” 苏婉突然开口,她手里拿着两份检测报告,“苏联用的是氧化铝基研磨膏,咱们用的碳化硅虽然硬度高,但颗粒均匀度不够。” 她抬头看向安德烈,“我们申请用贵厂的研磨膏重新测试,给我们 24 小时。”
安德烈瞥了眼墙上的挂钟:“明天早上八点,我要看到合格样品,否则合作意向书就作废。” 说完便裹紧大衣,踩着积雪离开了车间。
林舟立刻召集工人分工:“李师傅带两个人去市磨料厂调货,王师傅负责清理研磨机,其他人跟我拆检现有样品,找误差规律!” 苏婉则留在办公室,翻遍了赵师傅的笔记本,终于在最后几页找到一行小字:“低温环境下,研磨压力需降低 15%,否则金属应力会导致精度回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