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技术怎么样?" 林舟问道。
"还能怎么样?" 老板撇撇嘴,"用的还是老掉牙的工艺,全靠压价抢生意。不过听说这次他们有 ' 秘密武器 ',好像是从苏联弄来的图纸。"
林舟的心沉了下去。果然,王厂长带着一群人趾高气扬地走进展厅,胸前别着 "特邀技术顾问" 的徽章。当他经过林舟的展位时,故意一脚踢翻样品盒:"哪来的野路子,也敢来这儿凑热闹?"
轴承滚得满地都是,其中一个正好停在苏婉脚边。她弯腰捡起轴承,声音清亮:"王厂长,这是通过市级技术鉴定的改良产品,比传统轴承寿命提升 50%。"
王厂长脸色一变:"小苏,你怎么跟这种盗窃厂里技术的嫌疑人混在一起?"
"王厂长说话要讲证据。" 苏婉拿出检测报告,"这份改良图纸有明确的创作时间记录,比厂里丢失的图纸早半个月。倒是你们厂最近生产的轴承,技术参数和 1953 年的苏联图纸高度吻合,能解释一下吗?"
周围的厂商纷纷围拢过来,王厂长恼羞成怒:"一派胡言!我们这是自主研发的技术!"
"是吗?" 林舟突然开口,"那请解释一下图纸上这个标注的含义。" 他指着苏婉带来的复印件上的俄文批注,"这是苏联专家特别注明的缺陷提示,说这种结构在高温环境下会出现共振问题。你们连这个都没改就投产,是对用户不负责任!"
王厂长的脸瞬间惨白。这时评审组开始入场,苏婉趁机把检测报告递过去:"各位专家,我们申请现场测试比对。"
测试结果让全场哗然:林舟的改良轴承在连续运转测试中表现稳定,而东方机械厂的样品在高温环境下果然出现异常震动。当专家询问技术来源时,林舟讲述了赵师傅守护图纸的故事,举起那个锈迹斑斑的铁盒:"这是老一辈技术工人的遗产,不是用来倒卖谋利的工具!"
掌声雷动时,林舟看见张涛悄悄溜走,立刻给苏婉使了个眼色。苏婉会意,借口打电话追了出去。半小时后,她带着警察回来,正好撞见王厂长和张涛在后台交易 —— 张涛手里拿着的,正是厂里真正的技术档案。
第四章 淬火成钢
三个月后,红旗机械厂的车间重新响起机器轰鸣。林舟穿着崭新的工装,正在调试新安装的生产线。墙上挂着两张图纸:一张是修复一新的 1953 年苏联原图,另一张是他在此基础上改良的现代版本。
"小林厂长,市农机公司的订单又来了!" 老工人李师傅拿着通知单跑进车间,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花。自从林舟用招标会赢得的资金承包下濒临破产的厂子,这些下岗在家的老伙计们都回来了。
林舟接过订单,上面的数字让他心头火热。更让他欣慰的是,车间角落里那台赵师傅生前最宝贝的精密车床,如今有了新用途 —— 专门生产供出口的高精度轴承。
苏婉抱着文件夹走进来,发梢还带着外面的雪花:"这是和苏联乌拉尔机械厂的合作意向书,他们对我们的改良技术很感兴趣。" 她指着窗外,"还有个好消息,王厂长和张涛倒卖技术的案子已经立案,市里要给你颁发 ' 技术革新能手 ' 奖状。"
林舟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想起那个暴雨夜的逃亡。短短半年时间,他从被诬陷的嫌疑人变成了工厂承包人,这一切都离不开赵师傅留下的那份遗产,更离不开那些坚守初心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