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暴雨夜的遗产

暴雨如注,砸在红旗机械厂锈迹斑斑的铁皮屋顶上,发出鼓点般的轰鸣。林舟蜷缩在废弃车间的立柱后,浑身湿透的工装裤拧得出水来。身后传来杂乱的脚步声,为首的黄毛啐了口唾沫:"那小子肯定躲这儿了!王厂长说了,找到他就打断腿!"

十八岁的林舟死死咬住嘴唇,尝到一丝血腥味。三个小时前,他还是这家国营大厂最年轻的技术员,转眼间就成了盗窃技术图纸的嫌疑人。就在半小时前,保卫科的人冲进车间时,那份至关重要的轴承改良图正摊在他的绘图板上 —— 可那明明是他熬夜画的改良方案。

"搜!仔细搜!"

手电筒的光柱在布满油污的地面上扫动,林舟屏住呼吸,顺着立柱滑向地面。他的手无意中触到一块松动的地砖,那是老钳工赵师傅教他的紧急藏身处。指尖传来金属的凉意,他猛地想起三天前赵师傅临终前塞给他的那把黄铜钥匙,说 "厂子要完了,但有些东西不能丢"。

借着雷声闪过的亮光,林舟撬开地砖,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赫然出现。他刚把铁盒塞进怀里,就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情急之下,他掀翻旁边的废料桶,金属碰撞声吸引了追兵的注意,趁这功夫钻进了通风管道。

管道里弥漫着机油和铁锈的气味,林舟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怀里的铁盒棱角硌着肋骨,却给了他莫名的力量。当他从厂区围墙外的排水口爬出来时,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雨停了,朝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个踉跄前行的问号。

在护城河的废弃码头,林舟用石头砸开铁盒。里面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一叠泛黄的图纸和一本牛皮笔记本。图纸标题是俄文,下面标注着 "1953 年苏联专家援建项目 —— 精密轴承加工工艺",笔记本里则是赵师傅工整的批注,详细记录着如何用国产设备实现这些苏联技术指标。

最让他心头一震的是最后一页的钢笔字:"小林,当你看到这个盒子时,我大概已经不在了。厂里那批进口设备的图纸被人换了,真正的核心技术在这铁盒里。他们要搞垮厂子,我们不能让技术跟着陪葬。记住,好工匠要像轴承一样,既能承重,又会转动。"

远处传来自行车铃声,林舟迅速将图纸藏进防水帆布包。他知道,从今天起,自己不仅要洗刷冤屈,还要扛起一个老工匠用生命守护的秘密。

第二章 土法炼钢

三天后,林舟在城郊租下间月租五元的煤棚。墙角堆着捡来的废钢料,中间摆着块从废品站淘来的青石板当工作台。他把赵师傅的笔记本摊开,手指抚过那些记录着温度、压力参数的字迹,仿佛能看到老人戴着老花镜伏案记录的身影。

"苏联图纸要求轴承钢淬火温度控制在 860±5℃,可咱们的煤炉根本达不到这个精度..." 林舟咬着铅笔头,在草稿纸上演算。他想起赵师傅说过的土办法:"没有温度计就看火苗颜色,樱桃红是 600 度,橘黄色 800 度,发白就过 900 了。"

清晨五点,林舟就去废品站搜罗能用的材料。他花两元钱买下个报废的高压锅,拆掉安全阀改成压力淬火槽;又捡回几块耐火砖,在煤棚外砌了个简易炉膛。中午的日头正烈时,他点燃第一炉煤,浓烟呛得他直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