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未央宫深处,六十九岁的王莽枯坐在龙椅上。

远处传来震天的喊杀声,绿林军已攻破长安城门。他颤抖的手抚摸着案几上的传国玉玺,玉质温润,却冷得刺骨。

“陛下,叛军已至前殿!”一个满身是血的侍卫踉跄闯入,话音未落便被飞来的箭矢射穿后背。

王莽没有起身,只是静静地看着玉玺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四十五年前,他还是那个以德行闻名长安的王家旁支子弟,怎会想到今日这般结局?

一、道德楷模的崛起

汉成帝阳朔三年,长安城王家府邸。

二十四岁的王莽恭敬地侍奉在病榻前,为伯父王凤喂药。药汤烫了,他轻轻吹凉;药苦了,他奉上蜜饯。这般孝行已持续三月有余,朝野皆知王家出了个难得的孝廉之士。

“巨君啊,”王凤虚弱地拉着他的手,“王氏一族九人封侯,五人任大司马,却多是骄奢淫逸之徒。唯独你,勤俭好学,待人谦恭,将来光大我王氏门楣的,必是你无疑。”

王莽低头恭顺应答:“伯父过誉,侍奉长辈乃人伦常理,莽不敢居功。”

事实上,王莽确实与那些纵情声色的表兄弟不同。当他们在长安城里斗鸡走马、一掷千金时,王莽正在书房苦读《周礼》《仪礼》,或是侍奉母亲与寡嫂,抚养兄长留下的幼子。他的衣物朴素却整洁,居所简朴却雅致,与王家其他人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

王凤去世前,特地向妹妹王政君皇太后举荐王莽。不久,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开始了他的仕途。

永始元年,三十岁的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地位高了,他反而更加谦逊待人,常将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车马接济穷人。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他母亲,见一位衣着朴素的妇人端茶送水,都以为是家中仆役,细问才知竟是王莽正妻,无不惊叹。

然而在这完美道德的表象下,王莽心中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每当夜深人静,他常独自站在庭院中,仰望星空,喃喃自语:“周公制礼作乐,孔子祖述尧舜,为何当今朝政如此混乱?若我有朝一日能执掌大权,必恢复三代之治,创太平盛世。”

二、权力之路的血色

绥和元年,王莽的叔父大司马王根病重。朝中多数人认为,接任者应是王莽的表兄淳于长——卫尉,九卿之一,深得汉成帝信任。

王莽表面上对淳于长恭敬有加,暗地里却开始搜集他的罪证。一日,王莽探望王根,忧心忡忡地说:“叔父可知,淳于长已自比下一任大司马,四处封官许愿?更甚者,他与被废的许皇后私通,恐有图谋。”

王根大怒,立即让王莽禀报王政君。结果淳于长被罢官下狱,最终死在狱中。

三十八岁的王莽顺利接任大司马,成为西汉朝廷实际掌权者。他更加勤勉政事,招纳贤才,赏赐都用来款待名士,自己的生活却越发简朴。

好景不长。绥和二年,汉成帝驾崩,汉哀帝继位。新的外戚势力崛起,王莽被迫卸职隐居封地新都。

在新都期间,王莽的二儿子王获失手杀死一名家奴。按当时律法,贵族杀死奴仆通常只需赔偿了事。王莽却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逼王获自杀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