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举动在民间引起巨大反响,无数人为王莽鸣不平,要求朝廷重新启用这位“大义灭亲”的贤臣。汉哀帝不得已征召王莽回长安,但未予实权。
元寿二年,汉哀帝去世无子。王政君太后立即收回传国玉玺,下诏让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在群臣一致推举下,王莽再次出任大司马,总揽朝政。
此时九岁的汉平帝即位,王莽代理政务。他开始排除异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赶走叔父王立,又拉拢三朝元老孔光作为傀儡,实际大权独揽。
元始元年,群臣上书太后,认为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可比霍光,应受封赏。王莽再三推辞后,接受了“安汉公”称号,却拒绝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这一举动再次赢得朝野赞誉。
但王莽心中已有更大图谋。他担心平帝长大后,外戚卫氏家族会威胁他的权力,于是将平帝母亲卫氏一族封到中山国,禁止返京。
三、弑子与造神
王莽的长子王宇担心皇帝长大后报复,反对父亲的做法。与老师吴章商议后,决定用迷信手段劝父回心转意。
一夜,王宇让妻舅吕宽提着血酒,悄悄洒在王莽府门前的石狮上,想制造凶兆吓唬王莽。不料被巡夜卫士发现,押到王莽面前。
王莽震怒之下,将王宇投入大牢。夜深人静时,他独自来到狱中,看着惊恐的儿子,冷声道:“为父多年经营,方有今日地位。你为一妇人之仁,险些毁我大计!天下苍生待我拯救,岂能因私情废公义?”
次日,王宇“暴毙”狱中。王莽借此大兴狱案,诛杀卫氏一族,逼死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等政敌,牵连数以百计。
与此同时,王莽令人将此事美化为“大义灭亲”的壮举,写成文章分发各地,要求官吏百姓背诵,甚至纳入官府考课内容。
元始四年,王莽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之上。他奏请建立明堂、辟雍、灵台等礼仪建筑,为学者建造万套住宅,网罗天下英才数千人到长安。儒生们欢呼雀跃,称颂王莽为当代周公。
四十八万民众联名上书为王莽请赏,公卿九百人请求加“九锡”——这是天子给功勋卓著大臣的最高礼遇。王莽半推半就地接受了。
随后,王莽派“风俗使者”八人到各地考察,这些人回来后异口同声赞颂天下太平,是王莽教化之功。又有匈奴等外族遣使归顺,王莽的声望达到顶峰。
四、从假皇帝到真皇帝
元始五年,汉平帝病重。王莽效仿周公,写下祷文藏于金匮,愿代平帝而死。当然,平帝还是在十二月“病逝”了,年仅十四岁。
王莽立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自己以“假皇帝”名义代理朝政,改元“居摄”。这时他已五十一岁。
刘氏宗室自然不满。安众侯刘崇率先发难,率百人攻宛城,很快失败。次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起兵,立严乡侯刘信为帝,各地响应。
王莽惊恐万分,抱着孺子婴在宗庙日夜祷告,又模仿《大诰》写文,声称自己只是暂时摄政,将来必还政于孺子婴。同时调动大军镇压,最终平定叛乱。
经此一役,王莽决心称帝。此时西汉流行灾异禅让之说,认为天显异象是对人君失德的谴责。王莽充分利用这种思潮,鼓励人们献符命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