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个名叫哀章的投机者察觉时机,制作金匮策书送到高祖庙,言王莽为真命天子,列十一人官职名册。王莽顺水推舟,于初始元年十二月(公元9年1月)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即位称帝,改国号为“新”,时年五十四岁。

登基大典上,王莽手持玉玺,对群臣慷慨陈词:“周礼崩乐坏久矣,秦制严苛,汉政宽松皆失其中。朕将行王道,复井田,改币制,均贫富,致太平!”

台下群臣山呼万岁,唯有老臣孔光低头不语,眼中满是忧虑。

五、理想主义的暴政

王莽开始了他的全面改革: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称“王田”,恢复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禁止买卖;废除五铢钱,发行龟币、贝币等上古货币;推行五均六筦,控制工商业;恢复五等爵,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

这些看似理想的改革在实践中很快溃败。井田制违背土地私有发展趋势,引起地主强烈反抗;货币改革过于频繁复杂,致使经济崩溃;工商业管制过严,市场萧条;加上连年征伐匈奴等外族,重税繁役,百姓苦不堪言。

天凤四年,全国大旱,蝗灾肆虐,流民遍野。王莽却认为这是改革不够彻底所致,不但不调整政策,反而变本加厉。

他还大兴土木,筹建新都洛阳,征发民夫数百万,死者相枕于道。

一个雪夜,老臣孔光冒死进谏:“陛下,各地起义不断,赤眉、绿林拥众数十万,关东人相食,洛阳以东米石二千,百姓...”

“住口!”王莽打断他,“尔等儒生只知眼前苦难,不见万世太平!三代之治岂能一蹴而就?些许牺牲在所难免!”

孔光跪地泣道:“陛下,昔年您为安汉公时,谦恭俭朴,心系苍生。如今为何变得如此固执?百姓已十存其二,不能再...”

王猛拂袖而起:“退下!朕乃天命所归,岂容你质疑!”

孔光踉跄出宫,望着满天大雪,老泪纵横:“巨君啊巨君,你以圣人之名行暴政之实,以理想之名造人间地狱...”

六、末日长安

地皇四年,绿林军攻入长安。六十九岁的王莽穿着紫色龙袍,手持虞帝匕首,在天文殿内来回踱步,嘴里念念有词:“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

他相信天命仍在,只要熬过这一刻,就会有神兵天降相助。

叛军已攻至殿前,王莽的亲信们或战死或逃亡。最后时刻,他忽然平静下来,走到案前抚摸传国玉玺。

“朕错了吗?”他喃喃自语,“朕只想实现三代之治,打造一个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为何会这样?”

他想起年轻时那个理想主义的自己,想起逼死的儿子王宇,想起那些为他的理想付出生命代价的无数百姓...

殿门被撞开,一个商人出身的叛军将领杜吴率先冲入。见王莽仍手持玉玺端坐,一时被其威严所慑,不敢上前。

王莽缓缓抬头,眼中已无疯狂,只剩一片清明:“告诉后世,王莽非为私欲,实为公义...只是...操之过急矣...”

话音未落,另一个叛兵从侧后跃出,一刀砍下王莽头颅。众人一拥而上,争抢分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