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李娟放学后就跑来老屋,帮母亲分线、绷布,偶尔也学着绣几针。母女俩常常一边干活一边轻声说笑,这破旧的老屋竟比那个家更有温暖。

“妈,你绣得真好看!肯定能卖好价钱!”李娟看着母亲完成的第一方手帕,爱不释手。

秀兰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要是真能卖出去,妈第一个给你买新衣服!”

一周后,秀兰绣好了十方手帕和五双鞋垫。她让妹妹王秀英带到县城集市去试卖。

那天,秀兰一整天坐立不安,既期待又害怕。傍晚时分,秀英兴冲冲地来了老屋,一进门就掏出一沓零钱。

“姐!全卖光了!那些城里人可爱看你绣的东西了!手帕卖了三块一方,鞋垫卖了两块一双!一共四十块钱呢!”秀英激动地说。

秀兰接过那些钱,手都在发抖。四十块!这相当于李建国在地里忙活一个月的收入啊!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真的...真的全卖了?”她反复确认。

“那还有假!还有个外地商贩说以后有多少要多少,他要批发呢!”秀英说着又从兜里掏出个纸包,“我还给娟子买了支新钢笔,孩子学习用得上。”

李娟接过钢笔,高兴得跳起来:“谢谢小姨!妈,你看,我就说你能行!”

秀兰抚摸着那些钱,第一次感受到自立带来的尊严和喜悦。她抽出五块钱塞给妹妹:“不能让你白跑腿,这钱你拿着。”

秀英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又说:“姐,你这手艺荒废了太可惜!往后我每周末都来取货,保准帮你卖得好价钱!”

送走妹妹,秀兰把剩下的三十五块钱仔细包好,藏在墙缝里。她用其中一部分给女儿买了早就答应她的复习资料,剩下的留作本钱买更多布料和丝线。

日子就这样悄悄流逝。秀兰的刺绣手艺越来越精,种类也从手帕、鞋垫扩展到枕套、桌布,甚至小幅屏风。收入虽然不稳定,但足够母女俩生活,还能略有结余。

李宝柱还是经常偷偷跑来老屋,有时带点吃的,有时就坐着看母亲和姐姐忙活。秀兰心软,总会留他吃饭,但绝口不提回家的事。

一天,宝柱好奇地拿起一方绣好的手帕:“妈,你绣这么多手帕干嘛?”

秀兰随口敷衍:“闲着没事,绣着玩。”

宝柱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注意力很快被别的事情吸引,没再多问。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一个月后,李建国要去邻村喝喜酒,想穿那件唯一体面的中山装,却发现袖口破了道口子。他让宝柱去找母亲回来缝补。

宝柱跑到老屋,看见母亲正专心致志地绣着一幅精美的牡丹图,旁边还堆着不少绣好的成品。少年人藏不住话,回去就一五一十告诉了父亲。

李建国起先没在意,直到第二天他去小卖部买烟,想赊账时被老板拒绝了:“建国啊,不是我不赊给你,是你家秀兰都能挣钱了,你还赊什么账啊?”

李建国一愣:“她挣什么钱?”

“咦?你不知道吗?她绣的花样在县城可受欢迎了,听说挣了不少呢!”老板无心的一句话,却在李建国心里掀起了波澜。

联想起儿子说的话,李建国顿时起了疑心。他提前从地里回来,偷偷摸到老屋窗外,正好看见秀兰在烛光下刺绣,桌上堆着不少绣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