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故事三十五:“噤口痢”农妇的“石榴皮汤”——王重阳中原旱地救母婴

金大定七年(1167年),河南中部大旱,赤地千里。王重阳路过一个村庄时,见农妇阿巧蜷缩在茅屋角落,怀中抱着一个瘦小的婴儿,两人都面如菜色。原来阿巧患了“噤口痢”(痢疾伴高热、呕吐,无法进食),腹泻带血,滴水难进;婴儿因吃不到母乳,饿得哇哇大哭。

村民们说,阿巧已经躺了三天,郎中都说“救不活了”。王重阳取出药囊,抓了一把“石榴皮”(涩肠止泻)、“马齿苋”(清热解毒,治痢疾)和“粳米”(养胃气),煮成浓稠的“石榴皮汤”。他先喂阿巧喝下一小碗温热的汤药,又用米汤调了一点蜂蜜,喂给婴儿。

“痢疾是湿热毒邪伤了肠胃,”王重阳解释,“石榴皮能收涩止泻,马齿苋清热解毒,粳米护住胃气。”他让阿巧的丈夫每日去旱地挖些“车前草”(利尿止泻),煮水给阿巧当茶喝。

三天后,阿巧的腹泻次数减少,能喝下半碗米汤;七天后,竟能坐起来给婴儿喂奶。婴儿吃饱后,小脸渐渐有了血色。阿巧抹着眼泪说:“王神仙,您救了我们娘俩,就是救了我们这个家。”王重阳却指着屋檐下的干辣椒:“等雨来了,种点辣椒,驱驱寒,比啥都强。”

故事三十六:“鹤膝风”樵夫的“透骨膏”——王重阳终南山麓健筋骨

金大定八年(1168年),终南山脚下有个樵夫老周,因常年爬山砍柴,双膝肿大变形,像鹤的膝盖一样(鹤膝风,类似现代的膝关节结核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走路一瘸一拐,连斧头都拿不动。

王重阳见他拄着木棍,一步一步艰难挪动,便主动上前。他取来终南山特有的“透骨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需严格炮制去毒)和“乳香”(活血止痛),研磨成细粉,加入蜂蜜和白酒,调成“透骨膏”,敷在老周的膝盖上。

“这药能钻进骨头缝里,把寒湿拔出来。”王重阳说着,又取银针刺入“犊鼻穴”(膝关节外侧要穴)、“阳陵泉穴”(筋会之处)和“血海穴”(活血养血),轻捻片刻。老周疼得直咧嘴,但王重阳说:“疼说明药在起作用,把淤堵的地方打通。”

老周咬牙坚持了半个月,每日敷药后,再让王重阳用艾草熏蒸膝盖。一个月后,他膝盖的肿胀消退了大半,能拄着斧头慢慢上山;三个月后,竟能像从前一样砍柴。老周逢人便说:“王神仙的透骨膏,比我的老寒腿还顽固!”王重阳却笑道:“你的腿不是被山压垮的,是被寒湿困住的——现在寒湿散了,山还是那座山,你却能征服它。”

故事三十七:“脱肛”小儿的“枳壳汤”——王重阳江南水乡护稚童

金大定六年(1166年),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上,有个五岁的小男孩经常大便时肛门脱出,哭闹不止(脱肛,中气下陷所致)。孩子的母亲试过用布兜托住,却只能暂时缓解,孩子越发虚弱。

王重阳在镇上的茶馆听闻此事,主动找到孩子家。他取来“枳壳”(破气升提)、“黄芪”(补气升阳)和“升麻”(升举阳气),煮成“枳壳汤”,让孩子每日空腹喝一小碗。又用五倍子(收敛固涩)和白矾(燥湿止痒)煮水,趁热坐浴脱出的肛门,再轻轻推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