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孩子的病是脾气虚,中气下陷,就像气球没气了,自然往下掉。”王重阳解释,“枳壳和黄芪能提气,升麻能把气往上引。”他让孩子的父亲每日用“黄鳝肉”(补中益气)煮汤给孩子补身子。

两周后,孩子脱肛的次数减少;一个月后,基本不再发作。孩子的母亲感激地说:“王神仙,您这汤药,比我们天天托屁股强多了!”王重阳却指着河里的船:“孩子的身体就像小船,气足了,船才能稳稳当当。”

故事三十八:“漆疮”漆匠的“杉木皮汤”——王重阳徽州古镇解奇痒

金大定九年(1169年),安徽徽州古镇有个漆匠老吴,因给棺材刷漆时过敏,全身长满红疹,瘙痒难忍,抓破后流黄水(漆疮,接触性皮炎),卧床不起。漆匠铺的生意也停了,全家陷入困境。

王重阳路过古镇时,见老吴在床上打滚,皮肤溃烂处散发着腥臭味。他取来古镇常见的“杉木皮”(清热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和“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煮成“杉木皮汤”,让老吴每日用汤汁擦洗全身,尤其是溃烂处。

“漆疮是漆毒入肤,需用苦寒之药把毒拔出来。”王重阳说着,又取银针刺入“曲池穴”(清热止痒)、“血海穴”(活血止痒)和“三阴交穴”(祛湿止痒),轻捻片刻。老吴疼得直吸气,但瘙痒感确实减轻了。

王重阳还让老吴的妻子用“新鲜荷叶”(清热解暑)煮水,给老吴喝,以清内热。一周后,老吴的红疹开始结痂;半个月后,溃烂处愈合,瘙痒全无。老吴感激地说:“王神仙,您这杉木皮汤,比我刷的漆还管用!”王重阳却笑道:“漆匠的手艺不能丢,以后刷漆前,先喝碗荷叶茶,再戴双手套,保准没事。”

故事三十九:“产后风”产妇的“当归姜汤”——王重阳漠河北疆暖产妇

金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北上游历至漠河北疆,见一个刚刚生产的产妇被关在冰冷的帐篷里,浑身发冷、关节疼痛(产后风,类似产后风湿),婴儿因母亲无法哺乳而啼哭不止。

产妇的丈夫说,当地习俗认为产妇怕风,要把门窗堵死,结果产妇反而更严重。王重阳立刻掀开堵门的毡布,让阳光照进帐篷,又生起温暖的火堆。他取来“当归”(补血活血)、“生姜”(温经散寒)和“羊肉”(补虚暖身),煮成“当归姜汤”,让产妇趁热喝下。

“产后气血亏虚,风寒容易入侵,”王重阳解释,“但不能捂着,要适当通风,再用药把寒气逼出来。”他让产妇的丈夫用“艾草”(温经散寒)煮水,给产妇擦洗关节,再盖上干净的羊皮袄。

三天后,产妇的关节疼痛减轻,能抱起婴儿哺乳;一周后,能下床走动。产妇的丈夫感激地说:“王神仙,您让我们知道,产妇不是怕风,是怕‘邪风’——您这汤药,暖的不仅是身子,更是我们的心。”王重阳却指着窗外的阳光:“最好的药,是大自然的温暖。”

故事四十:“牙疳”小儿的“五倍子散”——王重阳关中集市护乳牙

金大定五年(1165年),陕西关中集市上,有个三岁的小男孩牙龈红肿、牙齿溃烂(牙疳,类似现代的牙龈炎伴龋齿),疼得吃不下饭,哭闹不休。孩子的母亲试过用盐水漱口,却毫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