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在集市上见孩子捂着嘴直哭,便主动上前。他取来“五倍子”(敛疮生肌)、“青黛”(清热解毒)和“冰片”(开窍止痛),研磨成细粉,撒在孩子的溃烂牙龈上。又用“金银花”(清热解毒)和“甘草”(调和诸药)煎汤,让孩子含漱(温度适中,避免烫伤)。
“孩子的牙疳是胃火上炎,加上口腔不洁。”王重阳解释,“五倍子能收敛疮口,青黛能清热解毒。”他让孩子的母亲每日用干净的纱布蘸淡盐水,给孩子清洁牙齿。
三天后,孩子的牙龈红肿消退,疼痛减轻;一周后,溃烂处开始愈合。孩子的母亲感激地说:“王神仙,您这药粉,比蜜还甜(孩子不再抗拒)!”王重阳却笑道:“孩子的牙齿要从小爱护,少吃甜食,多漱口,比啥药都强。”
故事四十一:“痔疮”商贩的“槐花散”——王重阳洛阳城下解隐疾
金大定七年(1167年),洛阳城有个卖水果的商贩老李,因常年久坐,患了严重的痔疮(便血、脱出),每次上厕所都疼得满头大汗,生意也做不成了。
王重阳在城门口遇见老李,见他走路时夹着腿,一脸痛苦。老李红着脸说:“道长,我这痔疮犯了,疼得要命!”王重阳取来“槐花”(凉血止血)、“地榆”(凉血止血)和“荆芥炭”(止血),研磨成“槐花散”,让老李每日用温水调服一小勺。
又用“芒硝”(软坚散结)煎水,让老李坐浴肛门,再轻轻按摩“长强穴”(痔疮要穴)。王重阳还叮嘱老李:“别再久坐了,每隔一个时辰起来活动活动,晚上睡觉时把臀部垫高。”
两周后,老李的便血减少,痔疮脱出也能自行回纳;一个月后,基本不再发作。老李感激地说:“王神仙,您这槐花散,比我的水果还甜!”王重阳却笑道:“久坐伤肉,动一动,气血通了,啥病都少了。”
故事四十二:“夜啼”婴儿的“蝉蜕汤”——王重阳巴蜀山村安襁褓
金大定八年(1168年),四川巴蜀的一个山村,有个出生不久的婴儿每晚哭闹不止(夜啼,可能因惊吓或心火旺),吵得全家无法入睡。孩子的父母试过各种土方法,毫无效果。
王重阳在山村借宿时,见婴儿父母疲惫不堪,便主动询问。他取来“蝉蜕”(息风止痉,安神定惊)和“钩藤”(平肝息风),煮成“蝉蜕汤”,让孩子母亲每日用汤汁少许,喂给孩子(少量多次)。又用“灯心草”(清心降火)煎水,给孩子擦洗小手心和脚心。
“婴儿夜啼,多是心火旺或受了惊吓。”王重阳解释,“蝉蜕能定惊,灯心草能清心火。”他让孩子的父母在睡前轻拍孩子后背,哼唱舒缓的歌谣。
三天后,婴儿的夜啼明显减少;一周后,能安睡整夜。孩子的父母感激地说:“王神仙,您这汤药,比摇篮曲还管用!”王重阳却笑道:“孩子的睡眠,需要大人的耐心——你们的心安了,孩子自然就安了。”
故事四十三:“瘿瘤”少女的“海藻汤”——王重阳沿海渔村消肿块
金大定九年(1169年),山东沿海的一个渔村,有个十六岁的少女脖子上长了个肿块(瘿瘤,类似甲状腺肿大),越长越大,少女羞于见人,整天躲在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