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林舟在季度高管会议上敲定预算分配时,特意留了个“弹性区间”——创新营销部提交的“校园品牌渗透计划”预算比常规标准高8%,但附在方案后的用户调研数据、渠道成本拆解和ROI预测,都精准踩在公司战略的需求点上。

散会后,沈砚在走廊拦住她,西装笔挺,却没了会议上汇报方案时的从容,语气带着点不确定:“林总,预算……真的批了?”

“是方案批了,不是预算。”林舟纠正,递给他一份标注清晰的预算表,“8%的增量我给你,但有两个条件:一是每月需提交渠道效果复盘,确保投入和转化匹配;二是校园KOL的筛选要加入‘用户粘性’指标,避免只看流量不看质量。”

沈砚接过表,指尖划过那些红色批注,抬头时眼里多了点笑意:“明白,我明天就让团队加做KOL粘性分析。对了,刚才会议上张总质疑方案‘太冒进’,您最后补充的那组‘Z世代消费趋势数据’,是特意准备的?”

“是市场部上周提交的行业报告,刚好能支撑你的方案。”林舟语气平淡,“公司看的是数据和逻辑,不是职位高低。你的方案有价值,自然该被认可。”

话虽这么说,沈砚却清楚——那份行业报告是内部机密,只有高管能查阅,林舟会特意摘出关键数据在会议上佐证,分明是提前替他考虑到了可能的质疑。但他没点破,只笑着说:“那我回去抓紧推进,绝不让您失望。”

两周后,沈砚带着团队卡在截止时间前提交了KOL筛选名单,却在审核时遇到了麻烦。品牌部以“部分KOL风格与公司调性不符”为由,驳回了一半名单,要求重新筛选。可距离校园活动启动只剩十天,重新筛选意味着要推翻之前所有的沟通计划。

团队成员急得团团转,沈砚却先去了林舟的办公室。他没说“求您帮忙”,而是抱着笔记本,客观陈述问题:“林总,这是品牌部驳回的理由,以及我们备选KOL的名单。目前的问题是,重新沟通需要至少七天,会影响活动进度。我想跟您同步下,看看是否有更高效的协调方式。”

林舟翻看着材料,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品牌部的驳回理由不算无理,但确实存在“过度追求调性而忽略用户匹配度”的问题。她抬头:“明天上午十点,我让品牌部负责人来会议室,三方一起沟通。你准备好‘KOL风格与校园用户偏好匹配度’的数据,用事实说服他们。”

“好。”沈砚点头,却没立刻走,反而加了句,“其实我能跟品牌部硬谈,但怕谈崩了影响后续部门协作。您出面协调,会更稳妥些。”他语气坦诚,没有平时的“撒娇”,只有对工作的考量。

林舟了然:“部门协作不是‘硬谈’,是找共识。明天会议上,你重点讲清楚‘用户偏好’和‘活动目标’的关联性,剩下的我来协调。”

第二天的协调会很顺利。沈砚用一组“校园用户对KOL风格的偏好调研数据”,证明被驳回的KOL虽风格跳脱,却能覆盖80%的目标用户;林舟则从“跨部门协作效率”和“活动整体目标”出发,建议品牌部对部分KOL风格做“弹性评估”,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保留60%的备选KOL,剩余40%由两边共同筛选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