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会后,沈砚送林舟回办公室,路上说:“谢谢林总,要是我自己谈,估计得吵起来。”
“我不是帮你,是帮公司减少内耗。”林舟脚步没停,“你的方案能为公司带来增量,协调部门矛盾是副总该做的事。”话锋一转,她看向沈砚,“但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先尝试自己沟通。你是部门总监,需要学会平衡跨部门关系,不能总依赖我。”
沈砚点头,却笑着补充:“知道了。不过有您兜底,我心里有底,做事也敢更放开些。”
林舟没反驳。她清楚,自己对沈砚的“支撑”从来不是公私不分——她认可的是他的专业能力,是方案本身的价值,是他为公司创造增量的潜力。就像当年她愿意给实习生沈砚机会试做数据可视化,如今她支持总监沈砚推进创新方案,本质上都是基于“对事不对人”的专业判断。
后来有次公司团建,有人起哄问沈砚:“你现在是总监,林总是副总,当年她是你领导,现在还总‘护着’你,会不会觉得有压力?”
沈砚拿着话筒,看向不远处正和市场部经理讨论工作的林舟,笑着说:“不是护着,是支撑。林总看的是我的方案有没有价值,我的工作能不能为公司带来收益。她是副总,更是我的前辈,她教会我的,是‘用专业说话’——这才是职场里最靠谱的‘支撑’。”
话音刚落,林舟恰好回头,和他对视一眼,轻轻点了点头。阳光落在两人身上,没有上下级的疏离,只有专业伙伴间的默契——公司是公司,规矩是规矩,但好的职场关系,从来都是“你有能力,我愿支撑”,无关职位,只关专业与价值。
林舟接到总部指令时,正在审阅创新营销部的年度成果报告。屏幕上弹出的紧急邮件显示,总部要求公司在三个月内完成华东区域的品牌下沉,且指定由创新营销部牵头,市场部协同推进。
她按下内线,直接拨通沈砚的分机:“来我办公室,有紧急任务。”
十分钟后,沈砚带着笔记本赶来,脸上还带着刚和团队复盘的疲惫,却立刻切换到工作状态:“林总,出什么事了?”
林舟将邮件转发给他,指尖点在“三个月”的时间节点上:“华东区域下沉,总部给的时间紧,预算却比常规少15%。你的团队有没有信心接?”
沈砚快速浏览邮件,手指在键盘上敲出初步的区域分析:“华东的三四线城市消费潜力足,但我们的品牌认知度低,需要先做用户调研。预算少的话,可以放弃传统广告,重点做社群运营和线下快闪——不过需要市场部配合提供区域用户画像数据。”
“市场部那边我会协调。”林舟打断他,“但有个问题,你团队里负责线下活动的主管刚提交了辞职申请,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替,这个缺口怎么补?”
沈砚的指尖顿了顿,眉头微蹙。他沉默片刻,抬头时眼神已经有了决断:“我可以暂时兼管线下板块,同时启动内部竞聘,争取两周内确定人选。只是……兼管会占用部分精力,方案推进速度可能会慢一点。”
林舟看着他:“需要我帮你协调其他部门的人手支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