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传统医书多言"清热利湿",但穷苦人家哪买得起茵陈、栀子?王重阳翻遍山野,找到一种叫"水飞蓟"的野草(后世证实有保肝功效),将其与常见的车前草、茵陈蒿搭配,教百姓用米泔水煎服。有个姓张的佃农,全身发黄、腹胀如鼓,按此方连服七日,竟排出黑色淤便,半月后能下田劳作。张佃农感恩戴德,要送他半亩薄田,王重阳却摆摆手:"我不要田,只要你们记住——药不在贵,在对证;医不在名,在救命。"

此后三年,王重阳背着药囊走遍关中村落。他在耀州城遇到瘟疫流行,患者高热、咳血、浑身斑疹,医者皆言"必死"。他观察患者舌象,发现舌尖红紫、苔黄燥裂,断为"热毒攻心",遂用当地盛产的"大青叶"(板蓝根的叶子)、"贯众"(一种蕨类)与金银花同煎,又加入蜂蜜调和药性。富户不愿用"贱药",他便亲自熬药送给穷苦患者。有个教书先生的女儿已昏迷三日,家人准备后事,王重阳用银针刺其十宣穴放血,再灌下一碗药汤,次日女孩竟睁眼要水喝。教书先生跪地叩首:"王道长是活菩萨!"王重阳扶起他:"菩萨在民间,我就是个会抓药的郎中。"

最动人的是他为孕妇治病的故事。某村孕妇难产三日,接生婆束手,家人哭作一团。王重阳诊脉发现"胎位不正但元气未竭",取新鲜益母草捣汁,混入黄酒让产妇服下,又用艾条温灸至阴穴(调节胎位的特效穴位)。两个时辰后,婴儿嘹亮的啼哭响彻村落。产妇丈夫要重谢,王重阳只取了半块炊饼:"留着给你娘子补身子。"后来这家人成了王重阳的忠实信徒,常帮他采药送药——这些点滴善举,为他日后创立全真教埋下了"普度众生"的种子。

故事三:烟霞洞中传心法,针灸药石救孤女

金大定七年(1167年)春,山东宁海州的烟霞洞前,桃花开得正艳。洞内石台上,王重阳正对七个年轻人讲道,讲到"修真先修德"时,忽然停住话头:"今日有位患者等不得,我去去就回。"众人不知,他是要去救一个垂死的孤女。

这个孤女叫小荷,是宁海城外乞丐堆里捡来的孩子,被好心的豆腐坊老板收留。半月前她突发高热,浑身出疹,老板请了城里郎中,都说"疹毒攻心,无药可救"。王重阳路过时,见小荷躺在草席上,脸颊烧得通红,四肢却冷如冰块,脉象细若游丝却时有躁动——这是典型的"邪陷心包"之症,若不及时透疹解毒,必死无疑。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在小荷的曲池、大椎、委中三穴急刺,挤出黑血数滴。又从药囊中抓出一把羚羊角粉(当时稀缺,是他用寒泉灸膏与人交换所得)、蝉蜕与薄荷叶,配以本地盛产的桑叶、牛蒡子,用豆腐坊的豆浆煎药(豆浆性凉,可助药力透表)。老板捏着鼻子嫌药苦,王重阳却说:"良药苦口,小荷若能喝下半碗,今晚必有转机。"果然,小荷在昏迷中呛咳几声,吐出几口带疹斑的黏痰,体温渐渐下降。

但真正的考验在第三天。小荷疹毒虽退,却因高热伤阴,出现"气阴两虚"之症——呼吸微弱、嘴唇干裂、脉象虚数。王重阳取烟霞洞附近的黄精(补气养阴)、麦冬(润肺清心)与蜂蜜同煎,每日喂小荷三勺。同时教老板用小米粥油(米汤最上层浓稠部分,最补胃阴)给小荷调养。七日后,小荷竟能坐起来喊"干爹",豆腐坊里一片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