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故事六:药篓里的“活命经”——王重阳太白山采药救樵夫

金大定三年(1163年)深秋,陕西太白山顶的积雪已没过脚踝。王重阳背着竹篓攀爬在峭壁间,寻找一味传说中的“雪灵芝”(实为高山红景天,耐寒抗缺氧)。忽然,下方山道上传来一声闷响——一个樵夫踩空滚落,被枯树枝划得满身是血,右腿小腿骨已明显错位,疼得昏死过去。

王重阳扔下药篓,几个箭步冲下陡坡。他先扯下道袍布条扎住樵夫大腿根部止血(防止失血过多),又用随身携带的银针刺入人中、合谷两穴(刺激苏醒)。樵夫悠悠转醒,却因腿骨剧痛再次昏厥。王重阳摸了摸断骨,发现移位但未刺穿皮肉,便让路过的药农帮忙按住樵夫肩膀,自己单膝跪地,双手握住断骨两端,“咔嗒”一声将其复位。

处理完外伤,王重阳打开药篓,取出晒干的“秦岭黄芪”(补气固表)、“太白三七”(止血化瘀,当地特产)和“羌活”(祛风止痛),碾碎后混入融化的雪水调成糊状,敷在伤口上。又撕下自己道袍的内衬布条,做了个简易夹板固定断腿。“这药每日换一次,七日内莫要乱动。”他叮嘱药农帮忙照看。

樵夫名叫赵三,是山下村庄的猎户。三天后,他烧退了,却因伤口感染发起高热,嘴里喃喃道:“我娘瘫痪在床,我若死了,她可咋办……”王重阳听闻,连夜下山到赵三家,见其母面色蜡黄、四肢僵硬,是典型的“风寒湿痹”(类似风湿性关节炎)。他取屋檐下的陈艾(存放三年的艾草,药力更醇厚)、山沟里的透骨草,加上赵三猎来的野兔内脏(以形补形,补益气血),炖了一锅“艾草兔肉汤”。又用白酒浸泡桃仁、红花,制成药酒,每晚为老妇人擦拭僵硬的关节。

一个月后,赵三腿伤痊愈,能拄拐走路;他母亲也能扶着墙慢慢挪动。赵三跪在王重阳面前,非要认他做干爹。王重阳笑道:“我不要干儿子,只要你记着——山里的草药能救命,人心的善意更能救命。”后来,赵三成了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