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猪油放进豁边的铁锅里,看着油慢慢化开,冒起细小的油泡,再抓了把墙角发了芽的蒜,切碎了丢进去,“滋啦”一声,香味瞬间飘满了小屋。王秀莲凑在灶边,鼻子抽了抽,眼神里的怀疑少了大半。
等蒜香炒透,苏晚把红薯叶“哗啦”倒进锅里,手里的木铲快速翻搅。嫩叶遇热就软,很快从碧绿变成深绿,她撒上半勺盐,再炒两下,盛进唯一没缺角的粗瓷碗里。
“快尝尝!”苏晚把碗往中间推了推。
沈砚先夹了一筷子,放进嘴里嚼了两口,眼睛猛地亮了——没有平时炒野菜的涩味,只有猪油的香和红薯叶的清甜,脆生生的,配着杂粮糊糊正好。王秀莲和沈老实也跟着尝,两口下去,就把碗里的糊糊扒得飞快,连带着那碗红薯叶都吃了个底朝天。
“晚丫头,你这手艺,比镇上饭铺的大厨都强!”王秀莲抹了把嘴,眼睛里全是欢喜,“要是能多做些,说不定能去镇上换点钱。”
苏晚心里正打这个主意,当即点头:“娘说得对!明天沈砚不是要去镇上买书?我跟你们一起去,试试卖红薯叶饼。”
沈砚有些担心:“你刚好转,走十几里路能行吗?”
“放心,我身体结实着呢!”苏晚拍了拍胸脯,看着一家人眼里的期待,心里悄悄盘算:这古代的日子,就算穷,有手艺在,也能过得热气腾腾。
第二章 镇上摆摊记,第一桶金暖人心
天刚蒙蒙亮,沈老实就推着那辆吱呀作响的独轮车出来了。车斗里铺着块旧麻布,放着苏晚连夜做的二十个红薯叶饼——她用剩下的红薯叶切碎,和着少量杂粮面,加了点盐,揉成小饼,在锅里烙得两面金黄,外脆里软。
“带上这个。”王秀莲塞给苏晚一个粗布包,里头是两个凉了的杂粮馍,“路上饿了吃,到了镇上别乱跑,让你爹和沈砚看着你。”
苏晚笑着应了,跟在独轮车旁边走。十几里路不算近,沈砚怕她累,时不时放慢脚步,还捡了根光滑的树枝给她当拐杖。苏晚一边走,一边观察路边的田地和村庄,心里琢磨着:这地方离镇上不算太远,食材新鲜,要是能固定摆摊,生意肯定差不了。
等走到镇上时,日头已经升得老高。镇上的主街人来人往,挑着担子的货郎、穿着短打的苦力、挎着篮子的妇人,吆喝声此起彼伏。沈砚要去书铺,沈老实就推着车,跟着苏晚找摆摊的地方,最后在街角的老槐树底下停了脚——这里挨着粮铺,人来人往,还能遮点太阳。
苏晚把红薯叶饼一个个摆整齐,又从布包里掏出个小陶碟,倒上自己用辣椒面和盐调的辣酱,香味一飘,倒真有几个人停下来看,可看了两眼又走了——谁也没见过用红薯叶做的饼,都怕不好吃。
沈老实搓着手,有点着急:“晚丫头,要不咱们便宜点?”
“别急。”苏晚拿起一个饼,故意咬了一大口,“咔嚓”一声脆响,脸上露出满足的表情,“刚烙的饼,又香又脆,一文钱一个,管饱!”
这话刚落,一个穿着短打的汉子停了下来。他看着像个挑夫,额头上全是汗,闻着香味咽了口唾沫:“一文钱?给我来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