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树通灵
青峰山脉绵延三百余里,主峰高耸入云,常年云雾缭绕,如仙境般神秘莫测。据《青峰县志》记载,此山多灵异,尤以古树闻名,山中多千年古木,传说皆有灵性。山脚下散落着七八个村落,柳家村最为偏远,村中只有三十余户人家,多以采药、砍柴为生。
村东头有间破旧茅屋,茅草铺顶,土坯为墙,院中一口老井,旁种几畦青菜。这便是年轻书生柳明诚的家。他父母早逝,留下五亩薄田和满架书籍。明诚白日上山砍柴,夜间挑灯苦读,虽清贫却志存高远,立誓要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晨雾,明诚便背着竹筐上山。他总会特意绕到半山腰那棵千年古槐下,在此开始一天的劳作与读书。
这槐树不知历经多少朝代,树干粗壮需五人合抱,树皮皲裂如龙鳞,树冠如云遮天蔽日。最奇的是树干中部的树洞,形似人眼,深邃幽远,仿佛能看透人心。村中老人称之为"槐公",说是通灵之物,逢旱年在此祈雨,多有灵验。每逢初一十五,都有村民来此烧香祈福。
明诚七岁那年,曾在这树下有过奇遇。那日春光明媚,他追一只彩蝶入山,越走越远,不觉迷了路。午后忽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大雨倾盆而下。孩童惊慌失措,见巨槐树洞宽敞,便钻进去避雨。洞内干燥温暖,竟有淡淡清香。他蜷缩其中,不知不觉睡去。
梦中见一绿衣老者,面容慈祥,抚他头顶道:"此子心性纯良,他日必成大器。今赠你槐香一缕,护你平安。"说罢,将一枚槐叶置于明诚掌心。
醒来时雨过天晴,父亲正焦急呼唤。见他从树洞钻出,又惊又喜:"这树洞深不可测,你竟敢进去!"明诚摊开手掌,那枚槐叶赫然在目,清香扑鼻。
自那以后,明诚常来槐树下读书。夏日槐荫清凉,他靠在粗糙树皮上诵诗念文;冬日积雪皑皑,他清扫树下空地,生起小小火堆取暖苦读。二十年弹指而过,少年长成青年,与槐公的情谊却愈加深厚。
"槐公啊槐公,"明诚常抚着树干自语,"这些年来,唯有你听我诉说心事,伴我寒窗苦读。若我他日高中,定为你修座祠堂,让你受香火供奉。"
槐树无声,只以枝叶沙沙作响回应。偶尔有槐花飘落,恰似无声的泪。
第二章 大旱危机
这年入夏以来,青峰山一带滴雨未落。原本潺潺的溪流干涸见底,田地龟裂如龟背,秧苗枯黄蜷缩。村民起初还去山神庙祈雨,久而无效,便渐渐绝望。
那日黄昏,明诚砍柴归来,见村中老槐树下黑压压聚了许多人。村长站在石碾上,面色凝重如铁。几个族老垂首立在两侧,唉声叹气。
"乡亲们,"村长声音沙哑,"已是第七个月无雨,井水都快见底了。再这样下去,莫说庄稼,连人畜都要渴死。"
人群骚动起来,妇人的抽泣声、孩子的啼哭声此起彼伏。
"昨日与几位长者商议,"村长提高声音,"唯有砍了那千年槐树,取其木材卖与城里富户,换得银钱购粮渡荒。"
明诚如遭雷击,手中柴捆"啪"地落地:"不可!槐公已在此千年,是有灵性的!砍伐古树,必遭天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