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温度异常,与生活污水或工艺水排放有关,具体要以检测为准。”叶澜说,“但画面有力。”
“那就让它有力。”他说,把机位换了角度,让灯光斜斜地切过泡沫。泡沫在光里一会儿亮,一会儿暗,像急促呼吸的露珠。
回到家,他把视频整理出来,加了时间戳和地理坐标。第二天清晨,县里某官微发了一条“辟谣”:黑河水质长期稳定达标,个别视频断章取义,请勿信谣传谣。评论区关闭。
他没说话,用一个小时写了几行代码,做了一个简单页面,把自己抓到的公开数据折线图放到上面,配上原始数据下载链接和说明。他把链接发在直播间的动态里,标题只有六个字:数据从不说谎。
这条动态没发多久,就被同城几个大号转发了。有人留言:“这才叫说话。”也有人骂他:“装什么正义,吃饱了撑的。”他看着那些字,心里没有波澜。骂人的声调和夸人的语气一样,都只是屏幕的温度,比黑河冷,也比黑河暖。
第四章
三天后,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四楼大厅,黑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公开招标。大厅空调太足,吹得人起鸡皮疙瘩,门口摆的三盆绿萝是假绿萝,叶子上亮得能照人影。
旁听席上坐着七八个人,有退休老干部,有戴眼镜的年轻人,还有两个戴红袖章的志愿者。李砚和叶澜坐在最后一排,面前放着一本招标文件复印件。他在文件里用荧光笔标了几处字眼:***“业绩要求:近三年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不少于两项。”***旁边用铅笔写了一个“?”。
主持人念到那个业绩要求的时候,他举了举手:“我可以提问吗?”
主持人愣了一下,看向旁边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点了点头。
“这里写‘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他站起来,声音平静,“而某投标企业去年在××县的中标项目,实际内容是景观驳岸粉刷,是否属于‘治理’?”
大厅里窸窸窣窣响了一阵,像是有人在塑料袋里揉饼干。主持人清清嗓子:“请不要影响秩序,问题可以写在纸上递上来。”
“我还有一点。”他把一份公开公示的影印件举起来,“这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与云岭集团存在投资关系,是否构成关联方参与同一项目?”
有人转头看他,目光里有不耐,也有好奇。叶澜已经举起了相机,镜头对着他的侧脸。他把那份影印件递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接过,眼睛快速扫动了一圈。主持人咳了一声:“感谢监督,我们会按照规定核查。”
会后,走廊里空气湿凉。李砚靠在墙上喘了几口。叶澜把相机收好,小声说:“刚才那几句,够他们忙一阵了。”
“希望他们忙的是对的事。”他笑了一下。
两个人正要出门,走廊尽头传来脚步声。两个白衬衫男人挡在门口,其中一个笑得客气:“小伙子,聊两句?”
“什么事?”他问。
“你母亲住院不容易。”对方拿出一张名片,名片上印着“云岭爱心协会”,字体很好看,“我们可以帮忙,别把县里的大事给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