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顾言先开了口,语气听不出喜怒。
“是我。”林溪干巴巴地回应,“看来顾同学也对‘效率低下’的数学系学生合作的竞赛感兴趣?”
顾言像是没听出她话里的讽刺,公事公办地说:“刘教授是我导师的朋友,我不好推辞。既然组队了,我希望我们能高效完成。你的微信是我扫你,还是你扫我?”
林溪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已要以大局为重。她默默拿出手机,调出二维码。
顾言利落地扫码,添加好友。他的头像是一片漆黑的星空,昵称就是一个简单的“G”。
“晚上八点,三教307空教室讨论。”顾言丢下一句话,转身就走,丝毫没有要征求她意见的意思。
林溪看着他的背影,捏紧了拳头。
第三章:火星撞地球
晚上八点,307教室。
顾言准时出现,手里只拿了一个平板电脑。林溪则抱来了笔记本电脑、好几本参考书和厚厚的笔记本。
“开始吧。”顾言开门见山,直接在平板上调出竞赛题目范围,“我分析过历年赛题,今年大概率会出优化类或预测类题目。物理背景可能涉及电磁学或热力学。我的建议是从这几个方向入手……”
他语速很快,逻辑清晰,瞬间就抛出了几个可能的方向和对应的核心模型。
林溪努力跟上他的思路,不得不承认,他的视角确实犀利而高效。但她也有自已的想法。
“我觉得你的方向虽然高端,但可能对数学建模的深度要求太高,短期内很难完善。”林溪打断他,翻开自已的笔记本,“我下午查了些资料,觉得或许可以从这个相对经典的统计模型入手,虽然看起来不那么新颖,但更稳妥,更容易出成果。”
顾言瞥了一眼她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条理清晰地写满了推导过程和参考文献。
“经典意味着平庸。”顾言一针见血,“竞赛要的是亮点和创新。你的方法计算量大,且很难体现跨学科优势。”
“但你的方法风险太高!如果模型建立出现偏差,或者数据拟合度不够,整个项目就垮了!”林溪据理力争。
“偏差可以修正,拟合度可以优化。这不是问题。”顾言语气淡然,“问题是你的思路局限了可能性。”
“我的思路是保证下限!而不是像你一样去赌一个小概率的上限!”
“学术探索本身就是一种概率游戏。规避风险意味着放弃领先。”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愈发激烈。顾言习惯用最尖刻的语言直指核心,而林溪则用无比的耐心和扎实的论据进行反击。教室里仿佛弥漫着无形的硝烟。
这场讨论持续了两个小时,谁也没能说服谁。
最后,顾言看了看表,眉头紧锁:“今天效率太低。就这样吧,我把我的初步模型框架写出来发你。你明天之前把你建议的模型基础部分实现。”
又是这种命令式的口吻。
林溪累得不想再吵,憋着一口气点头:“好。”
回去的路上,苏晓打电话来八卦:“怎么样怎么样?和男神一起搞学术是不是幸福感爆棚?”
林溪对着电话咬牙切齿:“幸福感?我现在只想把他的平板电脑扔进未名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