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林小雨小声说:"它们......就像约好了一样,同时不见了。"

整个城市似乎在这一刻安静了一瞬。无数仰着的头颅缓缓低下,交换着难以置信的眼神。喧嚣的都市之声重新涌入耳朵,但其中掺杂了更多兴奋、困惑和紧张的讨论。

那三十秒的谜影,深深烙进了无数永城市民的记忆之中。

第一章:官方调查与初步结论

事件发生后不到一小时,永城市应急管理局的会议室里便灯火通明。一场由多部门参与的紧急协调会正在召开。气氛算不上恐慌,但充满了高度的困惑和严肃。

空中交通管制部门的负责人首先发言,语气肯定:"从18:50到19:10之间,那个空域没有任何报备的飞行计划。无论是民航、通航、军航还是无人机表演,都没有。我们的远程空监雷达也没有捕捉到任何异常回波。除非它们是完全隐身的,但这......"他摇了摇头,没有说下去。

气象局代表接着汇报,展示了刚才记录的数据:"当时的气象条件稳定,风速3-4级对低空飞行物有显著影响,但目击报告均描述其'绝对静止',这非常反常。湿度较低,排除了由水汽折射形成复杂光晕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已知的自然气象现象。"

公安局技术科的民警展示了初步收集到的几段市民拍摄视频,虽然画面抖动、画质不佳,但都能辨认出两排红点的基本形态。"我们注意到,所有光点的闪烁频率高度一致,通过软件分析波形,其同步误差在毫秒级别以下。目前市面上乃至已知的军用无人机集群技术,很难在这种距离和风速下实现如此精确的同步控制,尤其是保持完全静止。"

有人提出:"是否是某种新型的高空广告气球群?或者特制的风筝?"

气象局代表立刻否定:"那种风速下,气球和风筝不可能保持那种绝对整齐的几何队形,必然会随风摆动甚至缠绕。"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一种略显压抑的困惑弥漫开来。已知的科学常识和技术认知,似乎在这一刻遇到了壁垒。

"那么,"一位负责人缓缓开口,问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问,"如果不是我们已知的任何东西,那它究竟是什么?"

会议最终决定成立一个联合调查组,由应急管理局牵头,气象局、公安局、空管等部门配合,继续收集证据,分析现象,并向上级部门汇报。同时,制定了一个相对统一的对外回应口径,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第二天上午,永城市政府召开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面对挤满会议室的记者,语气谨慎:"针对昨日傍晚我市东南空域出现的不明光点现象,市政府已成立专门工作组正在调查。目前尚未得出明确结论,初步排除已知航空器、气象现象等常见可能性。呼吁广大市民提供更多专业影像资料,并保持理性和冷静。"

这份谨慎的声明,反而像是一桶油浇在了熊熊燃烧的舆论之火上。

第二章:民间反应与网络狂欢

与官方的谨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的狂热反应。事件发生当晚,永城本地的贴吧、论坛、短视频平台就被"红色光点"、"UFO"的话题引爆。目击者们纷纷上传自己拍到的模糊视频和照片,相互印证着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