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湖影
八月的风,掠过广袤的湖面,带来一丝久违的凉意。处暑将至,持续一夏的溽热如同退潮般,虽未完全消散,却已失了锐气。天空变得高远澄澈,云絮疏淡,阳光依旧明亮,却不再那般毒辣。这是一个万物开始沉淀、准备迎接丰收的季节。
栖湖村便偎依在这片名为“云梦泽”的大型淡水湖畔。村庄地势低平,河汊纵横,稻田、荷塘、菱荡交错分布,形成一幅水陆交融的生动图景。这里出产的“云梦芡实”、“青壳菱角”和“泽畔香稻”远近闻名,是村民世代赖以生存的根基。村落白墙黛瓦,沿缓坡而建,倒映在平静的湖水中,仿佛已与这片湿地生态系统共生千年。
江深驾驶的越野车停在村外高处的公路上。他推开车门,带着水汽的清凉空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水生植物特有的清腥和隐约的稻花香。他极目远眺,湖泊浩渺,在午后的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银光。近处,连片的芡实田如同铺展的墨绿色绒毯,巨大的叶片间点缀着紫红色的花苞;菱角田里,农人驾着小舟穿梭,弯腰采摘;远处,金黄的稻田已初现丰收迹象。
好一派鱼米之乡的富庶与安宁。
然而,这份安宁之下,似乎潜藏着某种不协调的躁动。
江深此行的委托来自“乡村可持续发展观察”智库。委托内容直指一个正在酝酿的巨变:一家名为“旭日新能源”的企业,计划在云梦泽沿岸推进大规模“渔光互补”光伏项目,而栖湖村的大片良田和水域,正处于项目规划的核心区。
“光伏……渔光互补……”江深低声自语,目光扫过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农业湿地,“真的是‘互补’吗?”
他驾车缓缓驶入村庄。村道两旁,一些崭新的印刷品吸引了她的注意。蓝白相间的宣传海报贴在电线杆和村务公告栏上,上面印着“旭日新能源”、“绿色能源,点亮未来”、“渔光互补,增收致富”等醒目字样,以及效果图上整齐划一、蔚为壮观的光伏板阵列,在电脑合成的水面上闪着科技感的蓝光。
几个村民围在公告栏前,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脸上表情各异,有好奇,有憧憬,也有疑虑。
江深没有立刻进村找人,而是沿着湖岸和田间小路慢慢行驶、观察。他注意到,靠近湖岸的一些优质稻田和芡实塘,地头插着一些崭新的、印有“旭日”logo的界桩和测量标志。一些原本用于灌溉或养殖的塘口,水位被刻意降低,露出了淤泥岸线,似乎在进行某种前期勘测。
他的专业本能让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潜在冲突点:那些效果图上的光伏板阵列,规模宏大,遮天蔽日。它们一旦建成,将彻底改变这里的光照条件、局地小气候、水文循环,以及依赖这些条件的独特水生生态系统和农业模式。
“渔光互补”,听起来美好,但在实际推进中,往往容易变成“光挤渔”,甚至“光挤农”。
在村中心一个小广场旁,他看到了更为热闹的一幕。一个临时搭建的遮阳棚下,旭日新能源的“项目咨询处”正在营业。几张桌子拼在一起,上面堆放着精美的宣传册、项目规划图和一些小礼品(毛巾、牙膏、塑料盆)。几名穿着统一POLO衫、看起来干劲十足的年轻员工,正热情地向围观的村民讲解着,语气充满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