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老乡们!看看这效果图!以后咱们这儿就是一片‘蓝色海洋’了!板上发电,板下养鱼,一点都不耽误!土地租金每年每亩XXX元,比种地强多了!还不用日晒雨淋那么辛苦!”

“签得早的,还有奖励!优先安排做光伏板清洗、维护的轻省工作!”

一个穿着熨帖的商务衬衫、戴着无框眼镜、约莫三十七八岁的男子,正站在稍远的地方,微笑着注视着现场,偶尔对员工低声吩咐几句,显得气定神闲,他是项目负责人周经理。

几位老农蹲在广场边的石凳上,吧嗒着旱烟,眉头紧锁地看着那边的热闹,沉默不语。

江深停好车,走向咨询处。他拿起一份宣传册翻阅,内容无非是强调项目如何绿色、如何赚钱、如何响应国家政策。

周经理注意到江深这个生面孔和她的专业气质,主动迎了上来,递上名片:“您好,我是旭日新能源云梦泽项目的负责人周韬。先生是来考察投资的?对我们的项目感兴趣?”他习惯性地将江深当成了潜在合作者或投资者。

江深接过名片,语气平和:“研究者,江深。对能源与农业的交叉领域有些兴趣。”她递上自己的身份说明函,“贵公司的‘渔光互补’模式,听起来很有创新性。不过,我有些技术细节想请教。”

周韬眼中闪过一丝警惕,但笑容不变:“江先生请讲,我们旭日的技术是行业领先的,绝对经得起推敲。”

“效果图上,光伏板的覆盖率很高,遮光率预计多少?对沉水植物和喜光性鱼类的具体影响评估做了吗?‘板下养殖’具体规划了什么品种?养殖密度和投饵管理方案能否看看?”江深的问题直接而专业,“另外,我看到界桩似乎也打到了高标准的稻田里,这些水田似乎并不适合‘渔光’?”

周韬脸上的笑容略微僵硬,打了个哈哈:“江先生果然是专家,问得很细。具体的技术参数和环评报告,都属于商业机密,不便透露。但请您放心,我们都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来的,绝对环保,绝对共赢!”他巧妙地回避了具体问题,用“标准”和“规范”作为挡箭牌。

“共赢?”旁边一位一直沉默的老农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却带着力度,“周经理,你们租了地,打了桩,盖上板子,是赚钱了。可我们祖祖辈辈种的芡实、菱角,需要特定的光照水温,鱼塘里的鱼也认地方。你们那一套下来,地还是原来的地,水还是原来的水吗?租金能吃一辈子?”

周韬转向老农,语气依旧客气,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居高临下:“老爷子,时代不同了。绿色能源是未来大势所趋,咱们要放眼长远嘛。租金是稳定的收入,比看天吃饭强多了。至于您说的那些特产,可以在其他地方发展嘛,或者,我们也可以探讨在光伏板之间进行一些特色种植的可行性研究……”话语听起来冠冕堂皇,实则空洞,充满了敷衍。

江深注意到,周韬的团队在给一些有意向的农户登记时,会拿出一份厚厚的合同,催促他们在指定位置签字,对于条款细节的解释却含糊其辞,重点强调租金数字和“国家支持”。

这时,一个村民急匆匆跑来,对周韬说:“周经理,不好了!你们测量队的人在老陈头的芡实塘里打桩,把他家今年留的种藕给碰坏了!老陈头拦着不让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