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周韬眉头一皱,对江深抱歉一笑:“失陪一下,我去处理点小事。”说完便快步离去,语气不容置疑。

江深站在原地,看着周韬离去的背影,又看看那些被租金吸引、面露欣喜的村民,再看看那些蹲在一旁、忧心忡忡的老农。

湖风拂过,带来阵阵清凉,却也吹动了宣传册哗哗作响,那上面冰冷的蓝色光伏板图案,与眼前生机盎然的湖光田色,显得格格不入。

一场关于土地未来、关于生计方式、关于如何定义“绿色”与“发展”的暗流,已然在这处暑将至的湖畔村落,悄然涌动。

江深知道,他的工作,刚刚开始。他需要穿透那些诱人的承诺和光鲜的效果图,看清这场“绿色变革”背后真实的代价与风险。

(第一章 完)

第二章 暗流

周韬匆匆离去处理“测量纠纷”,留下咨询处前心思各异的众人。江深没有跟随,他知道此刻介入并非最佳时机。他需要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尤其是村民的真实想法和旭日公司的具体操作细节。

他收起宣传册,没有理会那几个旭日员工探究的目光,转身走向刚才发声质疑的老农。老人约莫六十多岁,皮肤黝黑,皱纹深刻如刀刻,眼神却清亮有神,带着常年与水打交道的锐利。他依旧蹲在石凳上,吧嗒着旱烟,眉头紧锁地望着湖面。

“老人家,您好。”江深走近,语气恭敬,“刚才听您一席话,很有见地。晚辈江深,是做环境经济研究的,对咱们栖湖的情况很感兴趣,想向您请教请教。”

老人抬起头,打量了江深几眼,见他态度诚恳,不像旭日公司那些人满口大话,脸色稍缓:“请教不敢当。老汉姓陈,村里人都叫我芡实陈,就靠着那几亩塘过活。刚才那后生说的话,听着是好听,可经不起琢磨啊。”

江深顺势在一旁的石墩上坐下:“陈伯,您觉得哪里经不起琢磨?”

芡实陈吐出一口烟,指着远处的湖湾和塘口:“你看我们这地方,水好,日照足,泥肥。长出来的芡实,颗大粒圆,粉糯香甜;养的鱼,肉质紧实,没土腥味。为啥?是因为这水、这光、这泥巴,千百年来就这个样,跟我们种的、养的东西,配好了!”

他语气激动起来:“他们那铁板子一盖,天光遮掉一大半,水温和以前不一样了,风吹不进去,水气循环变了,水里的草、虫子都受影响!板下养鱼?说得轻巧!养什么鱼?怎么养?投多少饵?水坏了谁管?他们只管发电卖钱,哪管你底下是死水还是活水!租金?那点租金买得来我这‘云梦芡实’的牌子吗?买得来这祖传的手艺和味道吗?”

老人的话质朴却一针见血,直指“渔光互补”项目中常被刻意模糊的生态风险和社会文化成本。

“还有合同!”旁边另一位老渔民凑过来插话,“厚得像本书,字小得看不清!尽是些听不懂的条款!啥叫‘乙方无条件配合甲方进行必要的设施建设和维护’?啥叫‘因政策或市场因素导致项目终止,甲方不承担额外赔偿责任’?听着就吓人!一签二十五年,地就不是自己的了!”

信息不对称和合同陷阱,是资本下乡常用的手段。

江深默默听着,心中暗惊。村民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土地的深刻理解和惨痛的历史经验(可能经历过其他不成功的土地流转项目)。他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下这些关键的疑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