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漫山遍野、荧光闪烁的奇花异草,在黑暗中静静呼吸——
等待一个,愿意相信它们存在的人。
晨光初透,山岚未散。
许之言随鲁砚耕穿过祠堂后堂,停在那座供奉祖先牌位的神龛前。老人伸手,在牌位底座某处轻轻一按,只听“咔”一声闷响,整座神龛竟缓缓向侧滑开,露出一道向下延伸的石阶。
石阶幽深,凉风自下而上,带着一股奇异的木质清香。
“跟上。”鲁砚耕手持一盏青铜古灯,火光摇曳,映照出他清瘦的侧影。
许之言屏息跟随,脚步轻如踏雪。石阶共七十二级,每一步都仿佛踏入更深的历史地层。空气愈发干燥洁净,毫无地底常见的霉湿之气。
终于到底。
眼前是一扇门。
高逾两丈,宽约三尺,通体由一种深紫色的木材制成,纹理如云霞流转,表面泛着温润的光泽。最奇的是,整扇门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似檀非檀,似沉非沉,沁人心脾,令人神志清明。
“紫雷木,”鲁砚耕轻抚门框,“千年雷击古樟所化,生于绝岭,遇雷劈而不焚,反生紫纹。此木防水、防潮、防虫蚁,刀斧难伤。我族第十代先祖得之,耗三代人力,雕成此门。”
说罢,他从怀中取出一枚玉钥,形如竹叶,插入门侧隐秘孔洞。
“咔哒……”
一声轻响,厚重的紫木门无声开启。
光,涌了出来。
密室内亮如白昼,却无火无电。抬头望去,穹顶镶嵌着数十颗拇指大小的宝玉,散发出柔和而清澈的冷光,如同将整片星空搬入地下。
许之言呆立当场,喉头滚动,却发不出声。
眼前是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足有半个足球场大小,分为数个区域,由低矮书墙隔开。每一间皆以功能划分,井然有序。
第一间,便是“手稿堂”。
一排排乌木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函装手稿,封面皆为原主人亲笔题签:
《红楼梦》残稿(脂砚斋批本真迹)
《徐霞客游记》未刊行卷五至卷八
《梦溪笔谈》原始草稿,沈括亲笔增删痕迹清晰可见
《陶渊明诗集》手抄本,附有“靖节先生自注”
甚至还有一页泛黄的纸,上书:“天工开物·失传篇——火器图解”,旁注“永禁刊印,恐乱天下”
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