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收拾饭盒时,林悦发现桌角不知何时落了片银杏叶。叶片边缘已经泛黄,叶脉间却还残留着些许绿意,像极了此刻的她 —— 在都市快节奏的生活里努力维持平衡,却又被岁月与压力悄然侵蚀。她把银杏叶夹进笔记本,就像把母亲寄来的艾草香气,连同那些温暖的记忆,一并妥帖收藏。

暮色渐浓,办公室的灯光次第亮起。林悦打开电脑,屏幕蓝光映照着她认真工作的侧脸。膝头的艾草余温尚存,在寒意渐深的深秋,这抹来自故乡的温暖,成了她对抗疲惫与压力的隐秘力量。她知道,无论多忙,都该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就像母亲坚持寄来艾草那样,在快与慢的夹缝中,守护好自己的健康与初心。

她找出母亲去年送的竹制艾灸盒,拆开油纸包,艾绒的焦香混着草木气立刻漫开来 —— 那是秦岭深处的陈年艾叶,揉得细软,捏一撮在手里,能摸到细碎的叶梗纤维。按照母亲教的法子,她把艾绒捏成小团塞进艾灸盒,点燃后扣在大椎穴上,温热感顺着布料慢慢渗进皮肤,像有只暖融融的手,轻轻按住了紧绷的肌肉。

正对着镜子调整艾灸盒位置时,工作室的老顾客张姐推门进来,看见她肩上的艾灸盒便笑了:“林老板也懂这个?我这阵子总失眠,按穴位熏了三天足三里,倒能踏实睡够六个钟头了。”

林悦眼睛一亮,连忙让张姐坐下细说。原来张姐之前总靠褪黑素助眠,后来听社区中医说 “胃不和则卧不安”,每天睡前用艾灸仪温灸足三里、三阴交,再配着喝些酸枣仁茶,不到一周就停了药。“你看我这手,之前总冰凉,现在握东西都是暖的。” 张姐伸出手,指尖透着健康的粉。

那天晚上,林悦在工作室辟出个小角落,摆上矮桌和蒲团,把陈艾分成小份装在棉纸包里。她查了中医书,在卡片上写下不同穴位的作用:肩颈不适灸大椎、天宗,宫寒怕冷灸关元、命门,就连常见的失眠、疲劳,也标注了对应的简易艾灸方法。

没过多久,常来做护理的李女士抱着胳膊进来,说最近降温总犯偏头痛。林悦想起母亲说的 “头项寻列缺”,取来便携艾灸条,隔着姜片在她列缺穴上轻轻悬灸。温热的艾烟袅袅升起,李女士原本皱着的眉慢慢舒展开:“比吃止痛药舒服多了,太阳穴这股子紧劲儿好像松了。”

后来,那个放艾灸包的角落成了工作室的 “暖角”。林悦会根据顾客的体质推荐艾灸方式:容易上火的用 “隔蒜灸”,脾胃虚弱的试试 “隔姜灸”,怕烟味的就备上无烟艾灸仪。有次一位刚生完宝宝的妈妈来做护理,说产后总出虚汗,林悦教她用温和的艾绒煮水泡脚,加少许生姜和红枣,“既能驱寒,又不担心影响哺乳”。

暮色渐浓时,工作室里的艾香总与薰衣草香缠在一起。林悦看着顾客们或坐或靠,肩上搭着艾灸盒,脸上带着放松的笑意,忽然觉得这小小的艾草,比任何护肤品都更懂 “美” 的真谛 —— 不是表面的光鲜,而是由内而外的舒展与温热。就像陈婶在信里写的:“艾是地里长的暖,顺着经络走一圈,身子舒服了,气色自然就亮了。”

这句话像块滚烫的炭,在林悦心里反复炙烤。她轻轻摩挲着陈婶来信的边角,泛黄的纸页上,墨迹被岁月晕染得有些模糊,却依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殷切。自从三年前离开老家那片艾田,她已经很久没有闻到过那种纯粹的山野艾香了,记忆里漫山遍野的绿色仿佛蒙上了一层薄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