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知道嘞。”小李应了一声,加快手里的动作。他选的葱是汴京郊外“葱白三寸”的品种,葱叶青得发亮,葱白脆得能掐出水。他先将葱叶和葱白分开,葱叶切成细丝,葱白则用刀背拍松,再切成比头发丝还细的丝。

“小李,你这手可真巧。”王师傅凑过来看,“上个月给相爷切的姜丝,细得能穿针。”

小李笑了笑:“王师傅过奖了。相爷嘴刁,稍有不慎就要挨骂。”

“谁说不是?”王师傅叹口气,“前日里切山药丝,我切得粗了些,被相爷摔了盘子。你瞧——”他撩起袖子,胳膊上还留着道红印子,“这还是轻的。”

小李没说话。他知道,司膳房的规矩比刑部的律例还严。切菜的刀要磨七七四十九遍,切丝的案板要每天用糯米浆擦,连切菜时的姿势都有讲究——左手按菜要稳,右手持刀要快,手腕要活,眼睛要准。

“小李!葱丝切好了吗?”又是一声喊。

这次是做汤的老张。老张五十多岁,是个驼背,专门负责熬汤。他手里端着个青瓷碗,碗里盛着熬了整夜的鸡汤:“相爷今日要喝鹌鹑羹,这鸡汤得吊在最上面。”

小李将切好的葱丝分出一份,用白瓷盘装了,递给老张:“张师傅,您瞧这葱丝够不够细?”

老张凑到灯下看,葱丝细得几乎看不见,却又根根分明。他用筷子挑了挑,葱丝在筷子上打着旋儿,没一根断的:“好手艺!相爷看了准高兴。”

小李笑了笑,继续切葱。他的手指节因为常年握刀有些变形,指甲缝里总嵌着洗不净的葱渍。但他喜欢这种感觉——当他的刀落下时,葱丝像变戏法似的从葱白里钻出来,整整齐齐地码在盘子里。这是他的本事,也是他在蔡府站稳脚跟的本钱。

“小李!相爷来了!”门房老周的声音从院门口传来。

小李心里一紧,连忙收拾案板。他刚把刀收进刀鞘,就见蔡京在一群人的簇拥下走进院子。蔡京今日穿了件宝蓝色暗纹锦袍,腰间玉带上坠着块和田玉,乌纱帽上的孔雀翎在风里轻轻颤动。

“相爷今日怎么有空来厨房?”小李躬身行礼。

蔡京扫了他一眼:“听说你切的葱丝细,特来看看。”

小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蔡京最讨厌别人偷懒,若是有半句假话,少不得一顿板子。

“回相爷,小李每日切葱丝,不敢懈怠。”他声音发颤。

蔡京没说话,走到案板前,拿起一片葱丝放在鼻下闻了闻:“这葱是城南张家庄的?”

“是。”小李点头,“张家庄的葱白长,葱叶嫩,最适合切丝。”

蔡京又捏起一撮葱丝,放在指尖捻了捻:“这刀工,倒是比去年精进了。”

小李松了口气,额头上的汗却顺着下巴滴在青石板上。

“相爷今日要吃鹌鹑羹,这葱丝可得用最鲜的。”蔡京转身对老张说,“老张,你把鸡汤再吊一会儿,等会儿加葱丝。”

“是,相爷。”老张应了一声,端着鸡汤进了厨房。

蔡京又看了眼小李:“你跟我来。”

小李心里一惊,跟着蔡京走到院门口。蔡京停下脚步,望着院外的天空:“你在这府里干了十三年,可有什么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