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三章 清凉寺夏制局:深度适配中的信任博弈

春天的清凉寺遗址,樱花漫山遍野,可寺内的气氛却异常凝重。句望站在祭祀坑旁,看着夏王朝派来的使者,心里像被针扎着 —— 太康要各宗族深化夏制适配,要是颛顼系还像敬康时代那样只做表面功夫,就要被削减 50% 的灌溉渠补贴。

“句望族长,要是三个月内你们还不能和王朝制度对接,不仅补贴没了,还要把你们的核心耕地划给有虞氏!” 使者的话像冰锥,扎得句望浑身发冷。

句望送走使者,立刻召集共议会。句元急得直跺脚:“族长,夏制适配太难了,他们要我们按王朝标准统计人口、贡赋,还要派官员来监督,这不是把我们的权都拿走了吗?”

“不拿不行啊。” 句望叹了口气,“要是没有王朝的补贴,我们的灌溉渠修不起来,明年粮食肯定减产。而且要是被划走核心耕地,我们就真的完了。”

他决定分三步走:第一步,按王朝标准调整统计方式;第二步,派族人去王朝学习礼制;第三步,邀请王朝官员来监督。

可刚开始调整,就遇到了阻力。伯封支的族老伯封勇坚决反对:“按王朝标准,我们的人口要多算 50 人,贡赋也要多交 10 石,这不是吃亏吗?”

句望耐心解释:“伯封叔,按王朝标准统计,我们才能通过考核,拿到补贴。而且多交 10 石贡赋,能换王朝多给 5% 的灌溉渠补贴,算下来我们还赚了。”

他掏出王朝的统计木简,指着上面的字:“你看,王朝的‘亩’是 10 步 ×10 步,我们之前是 8 步 ×8 步,按新标准,我们的耕地面积能多算 20%,以后分补贴也能多拿。”

伯封勇盯着木简看了半晌,终于点头:“行,我听你的,但要是亏了,你得负责。”

解决了统计问题,句望又派 10 名族人去王朝学习礼制。可没过多久,族人就回来了,说王朝的礼制太复杂,光是祭祀流程就有十几步,根本记不住。

句望没有气馁,他亲自去王朝都城请教太康的宗正府丞。宗正府丞告诉他:“礼制不是要你们完全照搬,而是要在保留自己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王朝元素。比如你们的龙纹礼俗,可以加入王朝的夏纹,这样既符合要求,又不丢传统。”

句望茅塞顿开,回到清凉寺后,立刻组织族人修改礼俗。他们在龙纹陶片上加入夏纹,在祭祀仪式中先祭颛顼老祖,再祭夏王朝的先祖禹,最后祭天地。同时,他们还按王朝要求,制作了 “禹形陶像”,用于祭祀。

可新礼俗刚推行,共工支又闹起来。共工烈说:“我们的传统是只祭老祖,加这么多环节,是对老祖的不敬!”

句望带着共工烈去清凉寺的祖祠,指着墙上的治水图:“共工叔,你看,我们的老祖颛顼曾协助禹治水,我们祭禹,也是在纪念老祖的功绩啊。而且要是不祭禹,王朝就不给我们补贴,到时候我们的灌溉渠修不起来,大家都要饿肚子。”

共工烈看着治水图,沉默了半晌,终于松口:“行,我不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