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族长,我知道空口求帮不合适。” 句望掏出一块青铜斧,“我们可以用粟米换你们的铜矿和木材,以后还可以联合起来对抗北部的荤粥部落。要是洪水淹了我们,下次就该淹你们了!”
虞舜盯着青铜斧看了半晌,又想起去年荤粥部落抢了自己的铜矿,终于松口:“行,我可以帮你,但我们要 50 石粟米换 10 块铜矿,10 石粟米换 20 根木材,而且抗洪出工要按人口比例来。”
“没问题!” 句望一口答应。
第二天一早,虞舜带着 200 名族人、50 块铜矿、100 根木材赶到瓦店。句望立刻组织两族族人加固河堤,可刚修了一半,有莘氏的族长老莘木就带着人来了,说洪水也淹了他们的耕地,想加入抗洪。
“句望族长,我们有莘氏擅长木材加工,可以帮你们修河堤,只求洪水退后能分点铜矿。” 老莘木恳切地说。
句望大喜过望,立刻答应。就这样,颛顼系、有虞氏、有莘氏组成了抗洪联盟,三族联合出工 500 人,只用 15 天就加固了 20 公里河堤,比单族施工快了一倍。
可洪水刚退,新的矛盾又出现了 —— 有虞氏觉得自己出的铜矿多,要多分抗洪补贴;有莘氏认为自己出的人力多,也该多拿;颛顼系作为发起方,觉得自己该占主导。
三族长老在瓦店的议事厅里吵作一团,虞舜拍着桌子说:“我们出了 50 块铜矿,要是没有铜矿,你们的工具都做不了,补贴必须多给我们!”
老莘木立刻反驳:“我们出了 200 人,每天累死累活,没有我们,河堤能这么快修好?”
句望看着争吵的众人,突然站起来:“大家别吵了!补贴按‘资源 30%+ 人力 40%+ 组织 30%’分,有虞氏拿资源的 30%,有莘氏拿人力的 40%,我们拿组织的 30%,怎么样?”
众人沉默了。虞舜算了算,自己能拿 15 石粟米,比预想的多;老莘木能拿 20 石,也满意;颛顼系拿 15 石,也不吃亏。
“好!就按这个比例分!” 虞舜第一个点头,老莘木和其他长老也纷纷同意。
解决了补贴分配,句望又提议建立 “跨族协同盟约”,规定三族以后 “资源互补、风险共防、文化共享”。虞舜和老莘木都觉得这个提议好,当场在盟约木简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为了让盟约落地,句望还在瓦店设立了 “跨族协作台账”,记录三族的资源交换、人力出工情况。有一次,有虞氏的铜矿运输队被荤粥部落袭击,句望立刻派 200 人支援,帮有虞氏抢回了铜矿。虞舜很感动,主动提出 “以后用 8 块铜矿换 50 石粟米”,比之前优惠了 2 块。
瓦店遗址的陶片记录显示,跨族协同实施半年后,颛顼系的铜矿供应稳定率从 30% 升至 95%,木材供应稳定率从 40% 升至 98%,粮食产量也比去年增长了 15%。夏王朝太康得知后,特意赏赐给句望 20 件青铜爵,称赞他 “会联合,能办事”。
这天晚上,句望坐在自己的住处,看着窗外的月光,想起了敬康生前说的话:“治理宗族,就像拼陶片,只有把不同的碎片拼在一起,才能成完整的器。” 他拿起骨笔,在木简上写下 “单族弱,多族强,协同赢天下” 十二个字,这是他对跨族协同的感悟,也是他未来要坚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