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收工时,林晚秋去麦秸垛后面拿回草药,又在村里的草药摊(其实就是个老头摆的零碎草药)买了点干姜和陈皮,晚上煮了碗药汤给老支书送过去。老支书喝了药,第二天就痊愈了,特意让儿子给林晚秋送了两斤白面,还在村里逢人就说“晚秋是个好姑娘,会治病,心也善”。
这下,林晚秋会治病的消息在村里传开了。有人家孩子发烧、老人腿疼,都来找她问问,林晚秋也不推辞,能用草药解决的,就教他们怎么摘、怎么煮;需要针灸的,就找个没人的地方,用消毒后的缝衣针应急。她不收钱,最多人家会送个鸡蛋、一把蔬菜,可就算这样,也比原主以前天天受气强。
王桂兰见林晚秋得了村里人的认可,虽还是没给好脸色,却也不再随便打骂她了。李建国更是对她态度好了些,有时候还会主动帮她抱妞妞——他心里清楚,林晚秋要是真能靠治病挣点钱,家里的日子也能好过些。
可林晚秋知道,这只是开始。村里人的认可,换不来安稳的生活,她要走的路,还长得很。
第三章 集市摆摊,初遇良人
1994年的夏天,雨水格外多。一场大雨过后,村里不少人得了风湿,腿疼得下不了床,来找林晚秋治病的人越来越多。林晚秋发现,村里的草药不够用了,而且有些病需要用些稍贵的药材,比如当归、川芎,村里根本没有。
她跟张婶打听,得知镇上的集市有个草药摊,虽然药材不全,但比村里多。她心里盘算着,不如去集市摆摊,既能卖草药,又能给人看病,说不定还能挣点钱,给妞妞买件新衣裳,再攒点钱,跟李建国离婚——她可没打算跟这个“妈宝男”过一辈子。
可她手里一分钱都没有,王桂兰把家里的钱看得死死的。没办法,她只能趁晚上没人,去山里挖草药——雨后的山里,草药长得格外茂盛,她挖了不少柴胡、黄芪、当归,晒干后捆成小把,又找张婶借了个旧竹篮,准备去集市摆摊。
第一次去集市,林晚秋特意穿上了原主最好的一件蓝布衫,把妞妞托付给张婶,自己背着竹篮,天不亮就出发了。镇上的集市很热闹,卖菜的、卖布的、卖小吃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她找了个角落,把草药摆出来,心里有些紧张——她在现代是受人尊敬的主任医生,可在这九十年代的集市,她只是个摆地摊的女人。
“姑娘,这黄芪怎么卖?”一个穿中山装的中年男人蹲在她的摊子前,手里拿着一把黄芪,眼神里满是打量。
林晚秋定了定神,笑着说:“大叔,这是刚从山里挖的黄芪,晒干了的,五毛钱一把,您要是要得多,还能便宜点。”
男人摸了摸黄芪的质地,又闻了闻味道,点点头:“你这黄芪是好东西,没掺假。我老伴儿气虚,总爱感冒,用黄芪泡水喝正好。给我来五把。”
林晚秋赶紧给他装黄芪,收了两块五毛钱——这是她穿越过来后,第一次靠自己挣的钱,手心都有些发烫。
渐渐的,有人被她的草药吸引过来,她不仅卖草药,还免费给人看诊。有个老太太咳嗽得厉害,林晚秋摸了脉,说她是肺燥,让她用麦冬、玉竹泡水喝,又给她配了点川贝粉,让她回家蒸梨吃。老太太半信半疑地买了草药,没过几天,就特意来集市找她,说咳嗽好了,还带了个邻居来,让林晚秋给邻居看腿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