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刻在阿尔泰山脉里的功勋印记
1958年的冬天,阿尔泰山的雪比往年下得更早。寒风卷着雪粒,像无数把小刀子刮在人脸上,额尔齐斯河的源头已经结了厚厚的冰,连最耐寒的松树都裹上了一层白霜。22岁的李建国裹紧了身上洗得发白的棉袄,手里攥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钢钎,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山脚下那个巨大的“天坑”走去——那就是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此刻在他眼里,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矿坑,而是能让国家挺直腰杆的“聚宝盆”。
李建国是三个月前从河南老家来到可可托海的。当时村里的征兵干部说,新疆有个地方需要年轻人去建设,去了能为国家做大事。他没多想,背着一床被子就跟着队伍上了火车,又坐了好几天的卡车,才终于见到了可可托海的模样。可眼前的景象比他想象中艰苦百倍:没有像样的房子,大家都住在用土坯垒起来的“地窝子”里,晚上睡觉能听见风从缝隙里灌进来的“呜呜”声;吃的是掺着沙子的窝头,喝的是化了的雪水,唯一能让人感到温暖的,是矿上老师傅们说的那句“咱们挖出来的矿,能帮国家还债,还能造原子弹”。
“建国,发什么呆呢?快过来搭把手!”不远处传来老矿工王德福的喊声。王德福是矿上的老资格,1950年就跟着苏联专家在矿上干活,手里的老茧比李建国的年龄都长。李建国赶紧跑过去,只见王德福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小刷子清理着一块浅绿色的石头。“这是绿柱石,里面含的铍可是好东西,国家造氢弹离不了它。”王德福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格外有力,“你看这石头,看着不起眼,每一块都金贵着呢,咱们挖的时候可得轻拿轻放,不能磕着碰着。”
李建国点点头,学着王德福的样子,拿起小刷子慢慢清理着石头表面的泥土。他这才注意到,三号矿坑比他远远看到的还要壮观:坑口像一个巨大的草帽,长250米,宽240米,深200米,边壁上的盘山道像一条螺旋状的带子,从坑口一直延伸到坑底。坑底积着水,漫到了腰部,工人们穿着防水的胶鞋,在水里艰难地作业。远处的矿车“哐当哐当”地沿着轨道往上运矿石,汽笛声在山谷里回荡,打破了阿尔泰山的寂静。
“听说了吗?咱们矿上今年要多挖300吨绿柱石,帮国家还苏联的外债。”休息的时候,工友老张凑过来跟李建国说。李建国心里一震,他之前只知道国家欠了外债,却不知道具体要靠这些矿石来还。“那咱们可得加把劲,不能拖国家的后腿。”他攥紧了拳头,心里燃起了一股劲。从那天起,李建国每天都第一个下坑,最后一个上来。白天,他跟着王德福学习识别矿石,用钢钎凿矿、用锤子敲矿,手上磨出了血泡,挑破了继续干;晚上,他在“地窝子”里借着煤油灯的光,学习矿石知识,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上面写着“绿柱石:含铍,用于氢弹”“铯榴石:含铯,用于原子钟”。
可艰苦的环境还是给他们带来了不少麻烦。1959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袭击了可可托海。雪下了三天三夜,把矿坑的盘山道都给埋了,矿车没办法通行,工人们只能徒步下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