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他们顶着暴风雪,花了两天两夜的时间,终于把盘山道上的雪清理干净了。当第一辆矿车重新“哐当哐当”地往上运矿石时,工人们都激动地欢呼起来。王德福看着矿车上的矿石,眼里含着泪:“好孩子,咱们没白忙活。这些矿石,就是国家的希望啊。”
时间一天天过去,李建国也从一个懵懂的年轻人,变成了矿上的技术骨干。1964年10月16日,一个消息传到了可可托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了!矿上的广播里反复播放着这个消息,工人们都跑到空地上,欢呼着、跳跃着,有的人甚至激动得哭了起来。王德福拉着李建国的手,哽咽着说:“看见了吗?咱们的原子弹炸响了!这里面,有咱们三号矿坑的功劳啊!”李建国看着远处的矿坑,心里充满了自豪。他想起了这些年挖过的绿柱石、铯榴石,想起了那些在矿坑里度过的日日夜夜,突然觉得一切都值了。
可谁也没想到,1966年的冬天,王德福却倒下了。那天早上,王德福像往常一样下坑作业,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痛,他想扶住身边的矿石,却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当李建国和工友们把他抬出矿坑时,王德福已经说不出话了,他只是紧紧攥着李建国的手,指了指矿坑的方向,然后慢慢地闭上了眼睛。王德福的葬礼很简单,没有鲜花,没有哀乐,只有矿上的工人们默默地站在他的墓前,手里拿着一块他生前最喜欢的绿柱石。李建国把那块绿柱石放在王德福的墓前,哽咽着说:“老叔,您放心,我们会接着挖,会为国家挖更多的好矿,不会让您失望的。”
之后的日子里,李建国带着王德福的遗愿,更加努力地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广播里传来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时,李建国正在矿坑里清理一块铯榴石。他停下手里的活,静静地听着,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他知道,“东方红一号”上的铯原子钟,用的就是三号矿坑出产的铯,这又是他们矿上的一大功劳。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多。从第一颗氢弹的铍,到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再到各种尖端武器和航天设备的关键材料,几乎都离不开三号矿坑的矿石。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老黄牛”,默默地为共和国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宝藏”。
可常年的开采也让三号矿坑付出了代价。到了1990年代,矿坑里的积水越来越多,矿石的开采成本也越来越高,再加上环境保护的需要,矿上的生产渐渐放缓。1999年,一个让所有矿工都不愿接受的消息传来——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正式关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