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那天,李建国特意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来到矿坑边。他看着这个陪伴了自己四十多年的矿坑,心里五味杂陈。曾经热闹的矿坑变得安静了,只有坑底的积水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盘山道上再也没有了矿车的身影,只有风吹过的声音。他想起了刚来时的自己,想起了王德福,想起了那些一起在矿坑里奋斗过的工友们,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老叔,矿坑停了,可咱们的功劳不会被忘记。”李建国轻声说,仿佛在跟王德福对话。

关停后的几年里,李建国一直住在可可托海镇。他每天都会去矿坑边转一转,看看这个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有时候,他会给来矿坑参观的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讲他们怎么在暴风雪里清理盘山道,讲王德福怎么教他识别矿石,讲三号矿坑怎么为国家做贡献。孩子们听得入迷,眼里满是崇拜的目光。

2018年,一个好消息传来——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开园了,三号矿坑被改造成了公园的一部分,还成了“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园那天,李建国特意穿上了当年的矿工服,戴上了安全帽,来到矿坑边。他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围着矿坑参观,听导游讲解三号矿坑的历史和贡献,心里格外激动。有个年轻的游客问他:“老爷爷,您当年在矿上干活苦吗?”李建国笑了笑,说:“苦,怎么不苦?可一想到咱们挖的矿能帮国家造原子弹、造卫星,再苦也值了。”

如今,李建国已经86岁了,他依然住在可可托海镇。每天早上,他都会拄着拐杖,慢慢走到矿坑边,看着阳光下的矿坑,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他知道,可可托海三号矿坑虽然不再开采矿石,但它的故事会永远流传下去,它的功勋会永远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在阿尔泰山脉的怀抱里,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就像一颗镶嵌在大地上的宝石,它见证了共和国的艰难岁月,也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与辉煌。它用自己的“宝藏”,为国家的发展撑起了一片天,也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而那些像李建国、王德福一样的矿工们,他们就像矿坑里的矿石一样,平凡而伟大,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会被所有人记住,但他们的精神,会永远和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一起,闪耀在阿尔泰山脉的上空。

驼铃与钢轨

老周蹲在霍尔果斯口岸的界碑旁,指尖摩挲着碑身上“中国”二字的棱角。风裹着中亚草原的沙粒吹过来,掀起他藏青色外套的下摆,也把远处铁路口岸的鸣笛声揉得有些模糊。他从内袋里掏出个磨得发亮的铜铃铛,铃铛上刻着“周”字,边缘还留着几道浅浅的划痕——这是他父亲周老栓传下来的,算起来,该有七十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