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 1 章

黄浦江上的风裹着深秋的冷意往骨缝里钻时,我正攥着券商的开除通知站在陆家嘴天桥上。前一天我还在为客户操作百万级股票账户,靠短线交易让佣金提成翻三倍,后一天就因 “违规推荐个股” 被扫地出门 —— 我比谁都清楚,真正原因是没给部门经理的小舅子让渡内幕交易机会。

西装内袋的工牌还没扔,照片里的我领带整齐,眼里满是 “站稳金融圈” 的野心。那时我没料到,这份被碾碎的野心,会在三个月后变成吞噬理智的黑洞。

失业第三个月,信用卡账单堆到茶几边缘。金融圈就这么大,被头部券商拉黑,正规机构的门基本关死了。直到某天深夜,私募论坛一条帖子撞进眼里:“寻懂股市逻辑者合伙,做‘信息差生意’,月入六位数起”,下面是境外加密聊天软件的联系方式。

我盯着屏幕半小时,手指悬在键盘上。对方发来的压缩包里,三套 “客户转化流程” 写得明明白白:从伪装私募研究员,到用模拟盘造 “稳赚” 假象,连不同年龄段女性的聊天话术都分好了类。

“这是诈骗。” 我敲过去。

“林先生,我们只是筛选高净值客户,推荐未公开标的,赚不赚看运气。”

屏幕光映着我通红的眼,房东催租的嘴脸、母亲住院催缴押金的电话在耳边打转。最终,我的手指落在 “接受合作” 上。

第 2 章

老鬼负责技术,我负责搭建 “投研人设”—— 我们的目标是 35-55 岁中产女性,她们有积蓄、缺专业知识,是最好的 “猪”。

我注册了十个微信账号,朋友圈按剧本运营:早上发 “晨会纪要” 配券商大楼库存照;中午评股市异动,故意掺 “北向资金净流入”“MACD 金叉”;晚上晒 “模拟持仓” Excel,收益率控在 15%-20%,既诱人又不夸张。

为了更逼真,我用变声软件伪造券商晨会录音,拼公开研报观点,加几句 “某消费股定增机会” 的模糊消息;老鬼做了假私募备案编号,查起来跳转到仿冒基金业协会页面,公司信息、产品净值全是我编的。

看着手机里十几个 “林研究员” 账号,我忽然觉得可笑 —— 以前在券商熬夜做的研报没人看,现在伪造的 “专业”,却能成骗钱的敲门砖。

第 3 章

老鬼推来第一个目标时,我正在修改晨会录音的背景音。李姐,42 岁,开连锁美容院,丈夫常年在外,手里有闲钱。

我加她微信,备注写 “XX 私募林辰,行业峰会交换过名片,想聊女性资产配置”。她很快通过:“上海那个峰会?我记不清了,抱歉。”

我心里冷笑,我们根本没见过。但这话正好给了我台阶:“正常,峰会人多。其实我关注您美容院很久了,女性创业兼顾资产保值,特别不容易。”

接下来几天,我绝口不提投资。她发新品,我评 “精油成分高级,现在女性消费重健康”;她聊门店现金流,我给 “分季度备货” 的建议。她渐渐放下戒心,会主动跟我吐槽 “丈夫不管钱,自己怕亏”。

我知道,信任的地基正在搭建,就等一个合适的时机收网。

第 4 章

第七天晚上,李姐的消息弹出来:“林老师,你帮客户做投资规划吗?我手里的钱放银行利息太低,想找稳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