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煊眼中爆发出锐利的光芒:“那就干。”
蒸汽机项目被列为帝国最高机密,代号“龙息”。
投入的资源几乎无限。
与此同时,我的“数据帝国”也在同步扩张。
我改革了科举,大幅增加算学、格物比重。
建立了覆盖全国各州的“驿报-数据”体系,要求各地定期上报人口、粮价、天气、物产等数十项数据。
大量经过培训的“算生”进入各级衙门,负责数据处理。
我在宫中设立了“天元阁”,实则是全国数据中枢。
巨大的殿宇内,竖立着全国沙盘,上面根据数据实时调整着各种标签和旗帜。
墙壁上挂满了各类动态图表。
这里一天十二个时辰灯火通明,“算生”们忙碌不休,处理着海量信息。
一天,天元阁的一份常规气候分析报告引起了我的注意。
“连续三年,北方降水持续低于平均值。今年夏季气温异常偏高,蒸发量模型预测惊人……黄河中游区域,旱灾指数已超过历史警戒线百分之四十。”
我指着一条陡峭上升的曲线,对秦煊说:“大旱将至,规模可能是百年一遇。”
秦煊面色凝重起来:“粮食储备够吗?”
“根据模型,现有官仓储备,加上紧急从南方调运,仅能维持核心区域四成人口最低生存需求六个月。前提是……没有大规模流民暴动和外部威胁。”
我们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严峻。
“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秦煊立刻下令,“暂停所有非必要工程,资源向抗旱救灾倾斜。”
“我已经在做预案。”我调出另一组数据,“但最关键的是,必须稳住边境。根据情报模型,北方的狄戎各部,同样遭受旱灾,南下劫掠的概率高达百分之九十。”
压力再次袭来。
这一次,不是战场上的明刀明枪,而是关乎国运的无声战争。
秦煊再次扎进了工坊,这一次的目标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一支能够震慑狄戎的力量。
他改进了弩机的生产工艺,实现了关键零件的标准化和流水线作业。
他利用初步掌握的蒸汽动力,建造了巨型鼓风机,大幅提升了炼铁炉的温度和效率,得到了质量更好、产量更高的钢材。
甚至,他设计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却极其坚固耐用的新型战车图纸,专门针对草原骑兵。
而我,则调动了整个数据网络。
“计算所有官仓、义仓、甚至大商户的存粮数据,精确到石。”
“模拟最优粮食调配路线,避开可能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监控所有边境集市粮价波动,任何异常立即预警。”
“建立流民预测模型,提前规划安置点和粥厂位置。”
天元阁的算盘声和书写声日夜不息。
一道道基于冰冷数据做出的指令,从这里发出,通过高效的驿报系统,飞向全国各地。
干旱如期而至,甚至比我预测的更为酷烈。
大地龟裂,禾苗焦枯。
北方边境,黑云压城。
狄戎的骑兵终于出现了,如同饥渴的狼群,扑向他们认为虚弱不堪的启朝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