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当“为你好”成为否定孩子价值的开场白,当“激励”化作锋利的精神匕首,一场以爱为名的精神绞杀正在无数家庭中上演。

1. 序幕:边缘

九月的风已经带上了初秋的凉意,吹过教学楼天台,掀起林薇洗得发白的校服裙摆。她低头看向下方,操场上的人群像一群忙碌的蚂蚁,渺小而又遥远。远处警笛声由远及近,划破了校园午后虚假的宁静。

“林薇!下来!妈妈都是为了你好啊!”母亲嘶哑的喊声从楼梯口传来,带着那种林薇再熟悉不过的、混合着焦虑与控制的哭腔。

林薇没有回头,只是轻轻松开五指,任由手中的成绩单随风飘落。那张印着全市一模考试第二名、距第一名仅差1.5分的纸片在空中翻转了几下,最终消失在视野中。失败,母亲是这么定义的。

“我做不到你要的完美,妈妈。”她低声呢喃,声音被风吹散,“永远也做不到。”

警笛声越来越近了,红蓝闪烁的光点已经出现在校门口。

2. 第1名与失败者

林薇记得第一次被母亲称为“失败者”是在小学二年级的那个闷热的夏日。她兴高采烈地举着98分的语文试卷跑回家,额头上的汗珠沿着脸颊滑落,在白色的试卷上晕开一个小小的水渍。她期待着一句表扬,一个微笑,甚至只是一个认可的点头。

母亲仔细查看了试卷两分钟,然后用红笔在错题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圈,那红色刺眼得让人心慌。“这种题怎么能错?太粗心了。”母亲皱起眉头,额间形成了深深的川字纹,“隔壁家小强又考了100分。你知道他妈妈怎么说吗?说我们家薇薇就是不如人家细心。”

七岁的林薇低下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她强忍着不让它们掉下来。她知道哭泣只会招来更多的不满和训斥。

“哭什么哭?有哭的时间不如去多做几道题。”母亲递过来一本新买的习题集,封面上印着“尖子生必修”四个烫金字,“今晚不做完不许睡觉。”

从那天起,林薇的书桌上习题集越堆越高。《奥数精讲》、《语文冲刺100分》、《英语语法大全》...她的童年被压缩成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和母亲永无止境的“还有进步空间”。每当窗外传来邻居孩子们玩耍的笑声,她都会下意识地抬头望一望,然后继续埋首于题海中。她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小到只剩下书桌这一方天地,和母亲那双永远在审视的眼睛。

林薇的母亲林美娟曾经是省重点高中的教师,后来因为生育林薇而辞去了工作,将所有未竟的理想和抱负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离婚后,这种寄托变得更加变本加厉,几乎成了一种执念。她常常对林薇说:“你爸爸就是嫌我们没出息才走的,你一定要争气,让所有人看看我们母女俩能有多优秀。”

林薇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价值总是需要向别人证明。但她知道,只有取得好成绩,母亲脸上的阴霾才会暂时消散,家里的气氛才会稍微轻松一些。于是,她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渴望和情绪,变成了一个做题机器,一个为分数而活的人。

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林薇终于考了全校第一。公布成绩的那一刻,她的心跳加速,手指微微颤抖。她几乎是跑着回家的,一路上都在想象着母亲终于会露出满意的笑容,或许还会给她一个久违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