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林溪立刻站起来,微笑着对他说:“你好,看你挺累的,坐我这儿吧。”

年轻人有些惊讶:“啊?不用不用,我没事。”

“没事的,”陈阳也在一旁说道,“我们是武汉的,你是来我们这儿玩的吧?就当是武汉人欢迎你的礼物了。”

年轻人这才不好意思地坐下,连声道谢:“谢谢你们!武汉人果然名不虚传!”

看着年轻人感激的眼神,陈阳和林溪相视一笑,心里都暖暖的。

陈阳的“地铁座语”故事,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有一次,他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个视频,是一位长沙网友发的,内容是他在武汉地铁上被让座的经历,还特意@了陈阳:“武汉朋友,你们的‘座位约定’,我收到了!下次你来长沙,我也给你让座!”

陈阳看着视频,忍不住笑了。他回复道:“随时欢迎来武汉,咱们的约定,永远有效!”

这件事也被本地的一些媒体注意到了。有记者联系到陈阳,想做一期关于“城市善意传递”的报道。陈阳起初还有些犹豫,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记者告诉他:“就是这些小事,才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温度。你的故事,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种温暖。”

在接受采访时,陈阳说得很实在:“我没想过要做什么大事,就是觉得,出门在外,谁都有个不方便的时候。我在长沙被人帮助过,就想着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而且,武汉和长沙这么亲,互相帮衬着,多好。”

报道刊登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很多武汉市民表示,要加入到这个“座位约定”中来。甚至有一些其他城市的网友也纷纷表示,要在自己的城市里,发起类似的善意传递活动。

陈阳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能引发这么大的连锁反应。他和林溪商量后,决定把这件事做得更有意义一些。他们联系了一些志愿者组织,发起了一个“城际善意传递”的公益活动,鼓励人们在公共交通上,对有需要的外地游客主动让座,并邀请对方在未来的某一天,也将这份善意传递到自己的城市。

活动的标识,是一个由两个城市轮廓组成的爱心,里面写着“一座一坐,善意流动”。

消息传开后,武汉和长沙的一些地铁站里,开始出现印有这个标识的宣传海报。还有一些热心市民,自发地制作了印有“我是武汉人/长沙人,欢迎来我家玩,累了请找我让座”的小卡片,在地铁上发放。

陈阳和林溪的生活,也因为这个活动,变得更加充实。他们会利用周末时间,去地铁站做志愿者,给乘客们讲解这个活动的意义,发放宣传卡片。

有一次,他们在江汉路地铁站遇到了一对来自长沙的老夫妻。老爷爷看到他们的宣传卡片,笑着说:“哎呀,这不是那个‘座位约定’吗?我们上次去武汉,就被一个小伙子让了座,还跟我们说了这个约定。没想到现在搞得这么大了!”

老奶奶也笑着补充:“是啊是啊,我们回来后,也跟身边的人说了。现在在长沙的地铁上,看到外地来的,我们也会主动让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