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武汉后,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节奏。陈阳依旧每天挤地铁上下班,只是从那以后,他的目光总会不自觉地在车厢里多停留几分。
这天早上,地铁2号线一如既往地拥挤。陈阳好不容易挤上车,就看到一位拖着行李箱、满头大汗的大姐,看模样像是来武汉旅游的。她手里还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孩子被挤得有点害怕,紧紧抓着妈妈的衣角。
陈阳立刻想起了在长沙地铁里的那位大姐,还有自己许下的约定。他深吸一口气,挤开人群走了过去:“大姐,您是来武汉旅游的吧?”
大姐愣了一下,点点头:“是啊,第一次来,有点摸不清方向。”
“您要是累了,坐我这儿吧。”陈阳指了指自己的座位。
“那怎么好意思,你也挺挤的。”大姐连忙摆手。
“没事没事,”陈阳笑着说,“我是武汉人,您来我们武汉玩,就是我们的客人。再说了,我之前在长沙地铁,也受过别人的帮助,这就当是‘还人情’了。”
他把大姐和孩子安顿在座位上,自己则站到了旁边。小男孩怯生生地对他说了句:“谢谢叔叔。”
“不客气,小朋友。”陈阳摸了摸他的头,“武汉好玩的地方多着呢,你和妈妈慢慢逛。”
那天晚上,陈阳把这件事告诉了林溪。林溪笑着捶了他一下:“你还真把那个约定当回事了?”
“那当然,”陈阳一本正经地说,“咱们武汉人说话算数。而且你不觉得,这样挺有意义的吗?一座城的温度,不就是靠这些小事攒起来的吗?”
林溪看着他认真的模样,忽然觉得眼前的这个大男孩格外可爱。她抱住他的胳膊,把头靠在他肩上:“是挺有意义的。那以后,咱们是不是得经常‘执行’这个约定了?”
“必须的!”陈阳拍着胸脯保证。
从那以后,陈阳在地铁上变得更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要看到外地游客模样的人,尤其是带着老人和孩子的,他总会主动让座,并且笑着说:“我是武汉的,您来我们这儿玩,应该的!”
一开始,有人会觉得他“多管闲事”,但更多的人是真诚的感谢。有一次,他给一位来自西安的大爷让座,大爷拉着他聊了一路的武汉历史,从黄鹤楼讲到长江大桥,临走时还塞给他一个苹果:“小伙子,谢谢你,武汉人真热情!”
陈阳把这些经历都记录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取名叫“地铁座语”。他没有刻意宣传,只是偶尔发一些让座时的小片段,配上几句简单的文字。没想到,渐渐的,竟然有了不少关注。
有人评论:“原来武汉人这么暖!下次去武汉,我也试试这个‘座位约定’。”
也有人说:“这种互动太有爱了,一座城的善意,就该这样传递。”
林溪看到这些评论,也很为陈阳开心。她甚至主动提出,以后和陈阳一起坐地铁时,也要加入这个“让座行动”。
一个周末,两人一起坐地铁去东湖绿道。车厢里,他们看到一位抱着吉他的年轻人,看起来像是来武汉演出的乐手,身上还背着一个巨大的琴箱,累得满头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