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样?”罗勇追问,“我要确切的。”
“……根本没什么现炒臊子。”小刘压低了声音,“后厨最大的家伙事儿是几口巨大无比的水浴加热锅和微波炉。每天营业前,冷链车送来一箱箱冷冻的料理包,肉臊、红油、调味汁,全是工厂袋装的。我们的工作就是把它们剪开,倒进锅里热水浴加热,或者用微波炉打热,然后倒进碗里,撒上同样配送的葱花花生碎完事。那开放式厨房?表演呗,炒点青菜做样子罢了。”
“有证据吗?视频或者照片?”
“谁敢拍啊?发现就完了。不过……我以前留了个心眼,怕以后出事说不清,偷拍过一段拆包倒料包的视频,很短,也没拍到我自己的脸和人。我可以发您。罗老师,您……您小心点,他们背后资本很厉害的。”
“谢谢,够了。”罗勇挂了电话。没多久,一段十几秒的抖动视频传了过来。画面里,穿着东坝工服的人正麻利地剪开一个个银色箔纸包装的肉臊包,将内容物挤进一个大盆里,旁边堆着小山一样的空包装袋。
第二发炮弹,入膛,而且是重型穿甲弹。
然后,是科学的铁证。他联系了一家极权威且中立的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将那天偷偷打包带回来的、小心冷藏保存的菜品残骸——尤其是几块肉臊和凝固的红油——送了过去,要求检测多项防腐剂、抗氧化剂以及是否含有常见的预制菜标识成分。
等待结果的时间里,网络上的嘲讽依旧如火如荼。东坝甚至又搞了一波促销,打着“感谢支持,用真心回馈美味”的旗号,门口排队的景象似乎又回来了,仿佛罗勇的那场风波,只是给他们做了一次免费的负面营销。
罗勇看着那些报道,嘴角只有一丝冰冷的弧度。跳吧,现在跳得越高,等下摔得越碎。
几天后,检测报告出来了。白纸黑字,数据冰冷而确凿。送检样品中检出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等防腐剂,含量虽在国标范围内,但绝非短期“现炒现炼”可能出现的指标。更关键的是,检出了某些只有在工业化批量预处理肉类中才会使用的保水剂和稳定剂成分。
科学不会说谎。第三发炮弹,入膛,这是定型罪证的重炮。
最后,他动用了所有积累的媒体人脉,但不是诉苦,而是将一份梳理好的、逻辑清晰的时间线和证据链摘要,发给了两位以深度调查闻名的老牌媒体记者和一位粉丝量巨大的食品安全领域自媒体大V。内容客观冷静,全是硬核事实,不带一丝个人情绪。
“材料仅供参考,是否报道,诸君自决。”他只附了一句话。
一时间,所有线索如同百川归海,在他书房里汇聚成一条无可辩驳的证据洪流。合同、录音、视频、检测报告、内部照片……每一样都能掀起波澜,合在一起,足以摧毁一座用谎言搭建的堤坝。
他坐在电脑前,将所有材料分门别类,压缩加密。窗外华灯初上,城市的霓虹照亮了他半张脸,眼神锐利如刀。
网络上的喧嚣依旧,但他仿佛已经听到了风暴来临前的死寂。
罗大炮,沉默地伫立在发射阵位上,炮口高高扬起,对准了那个看似坚不可摧的“美食”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