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洗完澡换好衣服,手机响起。是他曾经的学生,现在在检察院工作的林悦。

“张老师,抱歉周末打扰您,有个案子想听听您的意见。”

“说吧。”张老师走向停车场。

林悦讲述了一起复杂的跨国经济案件,涉及一位有权有势的企业家。表面上案件证据充分,但实际上关键证据获取方式存在瑕疵,很可能被经验丰富的辩护律师推翻。

“有时候明明知道是谁干的,却因为程序问题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逍遥法外。”林悦语气中带着沮丧。

张老师沉默片刻,“法律程序的存在是为了防止更大的不公正。但的确,它有时也会成为正义的障碍。”

“您觉得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

“在法律框架内寻找解决方案是我们的职责。”张老师说,目光变得深邃,“但如果框架本身有漏洞,或许需要...创造性的思维。”

挂断电话后,张老师没有立即发动汽车。他打开手套箱,取出一本皮革封面的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法律条款分析和一张精心绘制的时间表。表的标题是:“Project Z”(Z计划)。

周三的刑法课上,张老师讲解着“法不溯及既往”原则。

“这是现代刑法体系的基础原则之一,意味着法律只对其生效后的行为有约束力,不能追溯追究过去的行为。”他目光扫过教室,“有谁能想到这个原则可能带来的问题?”

一个坐在后排的男生举手:“如果某项行为在发生时并不违法,但后来法律修改将其规定为犯罪,按照这个原则,行为人不会被追责。”

“正确。这意味着某些人可能做了实质上有害的事,却因法律变更的时间点而逃脱惩罚。”张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另一个概念,“与之相关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即对行为的判定一般适用行为时的旧法,除非新法更轻。”

学生们低头记着笔记。没有人注意到张老师眼中一闪而过的异样光芒。这些原则对他而言不仅是教学的内容,更是实践的工具。

下课后,张老师回到办公室,锁上门。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一则新闻:知名慈善家李国明获得国际人道主义奖,即将前往太平洋参加慈善巡航活动。

张老师的嘴角微微抽动。他深知这位“慈善家”的真面目——三年间,李国明在三个不同国家与未成年少女发生关系,每次都巧妙地利用当地法律漏洞或通过贿赂逃脱惩罚。最令人发指的是,在柬埔寨,他性侵一名十三岁女孩导致其自杀,却因证据“不足”而被释放。

法律无法制裁李国明。但他的航行路线显示,他将在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度过自己的生日晚会。这是一个太过诱人的机会,不容错过。

张老师打开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存满了关于李国明的资料:行程安排、船员背景、船舶信息以及那片海域的气象数据。最重要的是,一份详尽的法律分析报告,证明在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的公海上,由于时区混乱和管辖权争议,某些行为可能同时属于不同法律体系的灰色地带。

他开始完善“Project Z”的细节。

暗网上,“法神”的最新帖子引发狂热讨论。发帖人没有直接声称要对李国明做什么,只是抛出一个理论问题:如果一个人在日期变更线附近同时处于两天,他的行为应该适用哪天的法律?如果这两天的法律对此行为规定不同,又该如何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