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开始有意无意地收集关于江君的信息——看他的采访,读他的艺术评论,参观他的每一次画展。她知道他毕业于央美,三十四岁,未婚,除了画画外还在大学兼任客座教授。
大二那年,听说江君要在美院举办为期四周的特别讲座,林未生第一时间报了名。
讲座那天,她特意早早赶到,坐在第一排正中央的位置。当江君走进教室时,他似乎注意到了她,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片刻,像是认出了什么,又似乎只是恍惚。
讲座精彩极了。江君不仅讲解技法,更分享他对艺术的独到见解。林未生听得入迷,笔记做得密密麻麻。
提问环节,她举手问道:“江老师,您认为艺术家的情感经历对创作有多大影响?”
江君看向她,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眯起:“情感是艺术的源泉,但过于强烈的情感有时会灼伤创作本身。艺术家需要保持一定的抽离,才能更好地观察和表达。”
课后,许多学生围上去请教问题。林未生等到最后才走上前去。
“江老师,我是林未生,我们在夏天的画展上见过。”她有些紧张地开口。
江君整理着讲义,抬头看了她一眼,笑了笑:“我记得。太阳女孩。”
林未生的心猛地一跳——他记得她。
“您刚才讲的关于光影的处理,我有些疑问......”她抓紧机会提出自己在创作中遇到的困惑。
江君耐心解答,言语精辟,一针见血。林未生感到茅塞顿开,许多困扰已久的问题忽然找到了突破口。
“谢谢您,江老师!”她由衷地说,“您的指点太有帮助了。”
“你很敏锐,问题提得很好。”江君赞许地点头,“继续坚持,你会有所成就的。”
接下来的几周,林未生每次讲座都坐在同一位置,每次课后都留下来问问题。江君始终彬彬有礼,专业而耐心,但总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讲座最后一堂课后,林未生鼓足勇气开口:“江老师,我能请您看看我的作品吗?就几分钟,不会耽误您太多时间。”
江君看了看表,略显为难:“抱歉,我等下还有个会议。”
林未生的脸一下子垮了下来,难掩失望。
江君见状,犹豫了一下,从包里取出一张名片:“你可以发邮件给我,我有空会看。”
林未生接过名片,如获至宝。
那天晚上,她精心挑选了几幅作品的电子版,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发给江君。一周过去了,没有回音。两周后,她忍不住又发了一封邮件,询问他是否收到了自己的作品。
这次江君回复了,简短而官方:“作品已阅,有一定潜力,建议加强基础训练,注意情感表达的分寸感。”
林未生反复读着这封邮件,试图从中找出一点个人情感的痕迹,却一无所获。
第二天,她直接去了江君任教的大学,在他的办公室外等了整整三个小时,终于等到他下课回来。
“江老师!”她迎上去。
江君见到她,明显吃了一惊:“你怎么在这里?”
“我想请您当面指点我的作品,邮件太简略了。”林未生直言不讳,举起手中的作品集。
江君蹙了蹙眉:“林同学,我很忙,而且我已经在邮件中给出了建议。”